《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2

来源: 2009-07-14 19:49:3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2


净慧法师讲述




>经名浅释




“般若”是“智慧”,经名是“我们的心到达智慧的彼岸”的意思。细一点说,就是“我的心到达智慧的彼岸还不算,还要到达无极限的程度”。“蜜多”是“无极限”、“没有边际”的意思。“般若波罗蜜”是化身成就的菩萨讲的到达无极限彼岸的智慧。为什么菩萨用化身说?化身菩萨为什么要讲这部经?
佛家把禅定看的非常重要,所以一开始就讲禅定。不但要进入禅定,而且还要进入深禅次定。什么是“深禅次定”?定境无边际,禅、密、净都有,净土的“念佛三昧”就是身、口、意三休息。你的身体各器官没待着,你的思维满天下乱串,你能说是自己身、口、意三休息吗?处在一种“定”的状态,定必须是深禅次定的东西,因为只有在“定”当中,才能观察到你想象不到的东西。
“般若波罗蜜”——彼岸的智慧只有通过禅定才能得到的,没有禅定的功夫,没有这种境界就到达不了彼岸,离开禅定说“念佛回家”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有为的。
我们有些人见出家人称“老师”,我知道在佛学院可以称老师和学生,但在寺庙不能称“张老师”“李老师”,应称呼出家人为“师父”。佛家只讲师徒,讲传承。是你打铁我在旁边学,师父教你怎么做、怎么实践,所以我说“老师”“学生”是佛学院特定环境下的称呼,请不要著相。
禅定的境界什么样,“色、香、味、触、法”不起作用。佛家说“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是你没有进入禅定的境界。否则绝不会用音声、烧香、供养等有为的形式,求出三界。不入禅定的时候,一切皆是有为造做,不解决根本问题,还是五蕴思维在想。一些学佛人,几十年不入道,只研究理论,不依法修行,不进入禅定,只是表面上做文章。这正如佛家讲的,以水济水,水越发越大;以火济火,火越烧越旺,去除妄想无有出期,都是不明白佛家真相。达摩祖师问他的弟子,“你们都得到我什么了?”众弟子大多用语言回答,自称如何如何,只有一个弟子不言语只磕头,他才真正得道。用音声、言语,道就断了,因为那是虚妄有为的。进入禅定功夫,没有语言。没有达到定的境界,很难逃出火宅。
有人会问:“我们修净土的还有没有可能成就?”光念佛号不去静坐,成就是以后的事情。但现在还是要从脚下做起,这是学佛的基础,学佛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身体。我怎么哄着你都不如你踏踏实实去坐,今天坐一个小时,以后就少坐一个小时,只要坐了就不会空过,肯定有成就的一天。脑子的念头多啊,念头就是身体的需要。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法界中物,身体总是有我需要,以法生心,离不开外部的世界,听啥染啥、见啥染啥。这个身体本身就是法,但是这个法是颠倒之法,这是有为的身体,功用、妙用都有。性的东西是本源的东西,住法生心,众生随种种法而著种种法生心,所以有偈云“这点灵光道上来,只因逐妄随尘埃,今君要见回乡路,悟得心经道法开。”所以学佛证道要从空入手,“他人难用力,自度自家身,智者超三界,愚者生死轮”。自己不修无人代替,看别人吃饭,说别人吃饭,不解决自己饿的问题,他人帮不了你忙,当你证得到空的境界时,才知道“往来不相代,你我谁是谁”,这个世界好恐怖,“不觉两泪流”。为什么开悟的人都哭?这些年,这些时间白白浪费,今天才找到回家路,他谁都不怨,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佛,只恨自己,“有岸不回头”。观察自己,“随妄惹尘埃”,随业现象不识面,我们今天租了这个屋,明天又租那个屋,改形换态到现在还不知主人公是谁。随业往来,随业现形;今生是狗,来生是猪。你看狗不咋地,你曾为狗,“无始劫来自租屋,至今不识主人公,随业现形不识面,地地道道可怜虫。”这是佛家开示六道众生的语言。什么人最可怜?身在六道轮回中,自己浑然未觉;改形换态异新命时,还在感叹现代文明的好。佛家不排除文明,修证的人,当你修到一定境界能去四王天时,会觉得宫殿很不一般。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原来如此。这真是颠倒的,你都不想多待一会儿。所以佛菩萨倒驾慈航,来接我们主人公。我们这个主人公也叫性,也叫神识,方便说叫心,把它接出去,不再改形换态,别再租屋子了,这个屋租到期了,“尽此一报身”,这才是我讲这部《心经》要明确的大意:从缘起讲到经名,只是从大意上给大家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