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德遵普贤第二)(4)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德遵普贤第二)
净空法师讲述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这两句是第八相,示现‘般涅槃’,即是‘入般涅槃’相。佛在此地说得很好,“于此中下,而现灭度”。示现灭度给谁看的?中下根性的人。上根人看佛没有灭度。佛本来不生,那有入灭?佛不生不灭,可见我们看到生灭相,是中下根性人;上根人看的是不生不灭。所以,这文句里的意义很深。
这里讲示现‘八相成道’,就介绍到此。正如《楞严经》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确实诸法性相了不可得。
下面经文说这些菩萨们德用无方,无量无边的德用,先说自利德。经文紧接著前面,可以说是‘于此中下,而现灭度’的注解。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菩萨证得的是“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不生不灭。‘三摩地’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正受’。换句话说,佛示现般涅槃是给凡夫看的,给二乘人看的。大菩萨看佛是不生不灭。那是真实的,平等常住的法身那有生灭?由此可知,这些示现的菩萨们皆是法身大士,皆是从果向因,也就是‘倒驾慈航’而来的。众生有感,他们就有应。他的示现,住世时间之长短是看众生的缘分,与他自己不相干。有缘,佛就住世;无缘,佛就灭度。实在讲,有缘则现,无缘则隐,隐现一如,不生不灭,这才是真相。
“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前面说‘三摩地’,是正受、是正定,即是清净心。第二句‘陀罗尼’是梵语,中文是‘总持’,这是讲慧。慧由定生的,所以佛教我们先要修定,要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陀罗尼。心不清净得不到。‘陀罗尼’是诸法的纲领。纲领掌握到了,展开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的。
佛法的纲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展开,就是一切佛法。现在称佛教经典,总名称《大藏经》,这是中国人称的名题。实际上,总名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切经的总名称。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的圆满《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比我们现有的《大藏经》多得太多。若将龙宫的经典搬到我们这个世界,只怕整个地球也容纳不下,所以传到世间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只是目录、提要,不是原文。所以,佛经的总名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因为有定、有慧,‘随时’就是不断,入了‘华严三昧’。华严三昧是一切万法的全体。三昧是正受。换句话说,身心跟整个宇宙法界融成一体,这就是华严法界,称为华严三昧。如果依照经上所讲的,华严三昧是以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为它理论的依据。通达这个道理,理解事实的真相,使自己心行与这个事实真相能相应,即是‘华严’。一心修学是‘三昧’。‘华严三昧,庄严法身’,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一切万法无不从法界生,无不回归法界。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换句话说,一切法都是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一切法还归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华严三昧,所以自自然然‘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一句话就是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道理知道了,事实真相晓得了,我们到那里去求?须向自性里求,外面没有。天天拜佛,给佛磕头,头磕破了,脑袋都磕掉了,佛也不灵。为什么?心外求法,那是迷信。佛教我们从自性中求,从真心里求。为什么教你断烦恼?烦恼障碍了自性,教你把贪、嗔、痴、慢去掉,就是把障碍自性的染污去掉。
什么是染污?《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五浊恶世’。浊就是染污。见浊,我们的见解被染污了;烦恼浊,我们的想法、思想被染污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理都被染污。把这些染污都弄干净,恢复到清净,无量功德就现前。佛不是故意的勉强教我们断烦恼,我们还很不愿意、很不高兴,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害处。烦恼非断不可!诸佛菩萨不断,也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萨。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把这些染污去掉;我们这些染污完全存在,一分一毫都没有舍掉。除此之外,我们跟诸佛菩萨没有什么不一样。
“ 住深禅定”。禅定是‘性定’,自性本定,是‘理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修定。惠能大师教人坐禅,不是坐蒲团,面壁坐禅。《坛经》讲得很好,‘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天天逛市场也是坐禅,行、住、坐、卧都是坐禅。‘坐’是比喻不动。心要不动,不是身不动;身不动,没用处。诸佛菩萨要替众生服务,身要动,不动怎么能做事。身要动,心不能动,所以坐禅是心坐,不是身坐。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现代人都搞错了,颠倒了。身坐在那里不动,心在打妄想,完全错了。我们在讲席里常常提醒同修,内要把贪、嗔、痴、慢烦恼消除,外面不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这就是禅定。不受外面诱惑就是禅;内心不生烦恼就是定。此地讲的定是性定,是理定,也是《楞严经》讲的‘首楞严大定’。换句话说,就是清净心。他是永远不被染污,真正清净。
“ 悉睹无量诸佛”。我们一尊佛也见不到,不是佛不在我们面前,而是佛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认识,我们看走眼了。修到心清净的时候,就看到诸佛。诸佛在那里?大地众生本来成佛;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众生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佛,这个时候才发现,发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悉睹无量诸佛’。见佛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见的是相,著相。离了相,不著相,所见的是性。真如本性,就是清净法身,就是圆满的佛果。见一切有情众生,看到的是‘佛性’;见一切无情众生,见到的是‘法性’,见性不著相。我们今天是著相不见性,我们眼里看到的是十法界,人家眼里看到的是一真法界,‘真’就是真如,所以他能见佛,我们见不到佛。你见佛,你就成佛,这是事实真相。
我在讲席里常常提醒同修,好好反省自己,如果我们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佛眼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里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换句话说,鬼看一切都是鬼;恶人看一切人,没有一个人不恶,都可恶;善人看一切人都和善。所以,境界真的没有好丑,没有善恶,善恶、好丑都在自心,你才真正明了佛在经上说的‘境随心转’。我们今天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讨厌,是自己烦恼起现行,与外面境界不相干。真正修行人,就要在此处下功夫。一有这个现象,立刻回光返照—过在自己,不在外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修行人。常常责备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迷惑颠倒,这不是修行人。惠能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别人过,马上反省—过失在自己,绝对不在别人。断恶修善,这才是真正修行人。老实念佛的人就是如此,必须要念到不见他人过,才算老实。还有这个人不对,那个人有缺陷,这样念佛不老实。因为老实,心清净,心里没有妄念,这是‘见佛’。还看到是非人我,那里算老实?
“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没有一个漏掉的,一念之间皆能遍到。说老实话,不念也到。为什么?一切诸佛刹土是自心变现的,那有来去?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就是已证得法身的人,性德圆满。可是还有不少众生迷惑颠倒,所以菩萨要发大慈悲心帮助众生。下面讲的是利生,利益众生。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无量寿经》处处提到普贤之德、普贤行,所以确确实实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佛的辩才无碍,经上讲,具四种无碍辩才,才能利益众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耳根最利。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得很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要以音声来教导。音声就是辩才。现在有些同修发心,将来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那要“得佛辩才”。得佛辩才,在我们很难,只有一个方法,求感应、求佛加持。用什么方法求?住普贤行。普贤行是能感,得佛辩才是能应,感应道交。没有普贤行,只求佛辩才,是求不到的。普贤行就是前面讲的‘十大愿王’。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这里我们看到一句‘真实’。一切众生的言语,能理解,能分别,才能普度一切众生。用什么来度?度众生的标准就是下面这一句。‘开’是开导、开示,就是教学。‘化’是指成绩,教学生,学生接受教导之后,心行上起变化。从前儒家的教育标准是变化气质,把凡俗的气质变化为圣贤,所以读书志在圣贤,提高自己的德行。‘化’有上中下三等:上品圣人、中品贤人、下品君子,这是儒家教学的标准。佛门教学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中品成菩萨;下品则成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在念佛法门里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成就理一心不乱;中品成就事一心不乱;下品成就功夫成片。所以,‘教’底下要有‘化’。教了不化,没有用处,白教了。‘开’就是开示、开导,就是教。学生一定要能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教学的内容是“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显’是明显;‘示’是指示。我们原来迷了,看不清楚,佛为我们显示真实,让我们明了,让我们契入这个境界。所以佛法的教学: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世间所有的教育,不能跟佛法相比,唯有佛教育真实,使我们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环境。佛法教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环境。诸位想想,这能不学吗?如果不学,永远是个迷惑颠倒的人。佛法不是教我们长生不老,不是教我们升天,将来当天神。佛法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的真相。这里没有迷信。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常’是经常不断;‘谛’是实实在在。菩萨的心实实在在是住在度世之道。换句话说,你问佛菩萨是什么心?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知道一切事实真相。他们存的是这个心;他们做的就是这桩事。世间其他的事,别人办得到,都让给别人去办;这桩事,世间人办不到,他们来办。所以,佛菩萨在世间就是教学,教的科目与世间教学完全是两样的。因为他教学的目的不相同,所以教学的内容、方式也不一样。用世间教学的方法来学佛法,是学不到的,所以佛学院不能培养出佛门讲经说法的大德。学佛一定要用佛门的方法。佛门的方法不一样在那里?不一样的是从戒、定、慧下手。不管宗门、教下,那一宗、那一派,你要想学,必须从戒、定、慧下手,才能真正成就。戒、定、慧三学,不管你将来是不是发愿弘法,都是根本的学问。你没有这样的学问,自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了这个能力,再发心度众生,行菩萨道,才可以学讲经说法。
讲经从那里学?要把自性里的经典引发出来,讲自性里的真经,不是讲外面的佛经。我们展开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把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经》引出来,我们自性《无量寿经》跟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是一样的。所以,自性智慧不能现前,所说所讲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不可以,连儒家都不赞成。别人的东西对自己是‘记问之学’。你读了,记得很多;你到处问,听得很多,没有一样是自己的。儒家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不够资格教人。儒家尚且如此,何况佛门出世间的大法。
问题是怎样把自性的真经诱导出来?诸位一定要晓得,关键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自性。所以,种种方法、手段中,第一、知足;第二、无求。知足、无求,心就定了。我给你一本经,知足了,不求了,心就定了。我给你这一本,你不知足,想想《金刚经》也不错,《楞严经》也不错,《法华经》也不错,这种人就难了,不能成就。必须知足、无求,得到三昧之后(就是悟入三昧之后),你的六根就放光了,放般若之光。眼一见,就明了;耳一听,就通达。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就明了、通达。道理在那里?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已经明心见性了,则法法自然通达,这就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千经万论,千言万语,只是把障碍本性的染污洗刷干净而已。
初学的人,在理论上讲,事事无碍,读一部经与读一百部经没有障碍,都能得清净心的。但是在事实上,我们的业障深重,读两部经,不如读一部经。专心、死心塌地,容易得清净心。两部经、三部经,就不太容易。道理在此。我们今天把圈圈缩得很小,缩到净土五经一论。为什么不缩到一种?是因为你不甘心,你不情愿。读一部经,是上上根性;读五部经是中等根性,看看你是中等根性,所以再给你开了五部、六部;十部以上是下等根性;超过十部,就很难成就,这是真话,没有法子成就!诸位一定要知道,要长时间用这种方法,把我们心理、精神的染污洗刷干净。
度众生须遵守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心要安在这个大愿上,就是“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可是从那里下手?要从断烦恼下手。所以,佛教教育,下手处是断烦恼;烦恼断除之后,再学法门。法门是用‘复讲’的方式来学。复讲的方式,是从阿难尊者开始的。阿难集结经藏,就是复讲,就是佛门的‘讲小座’,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方法。我们看佛教的历史,《大藏经》的《史传部》,中国、外国的佛教,你找找看,什么时代,那个法师办过佛学院?那个法师教过学生,给学生上课?他的传人怎么产生的?复讲产生的。所以,从前法师讲经,听法的弟子中有一些根性利的,就挑选他们出来复讲,是这么训练出来的。讲小座多半是讲给同学听。同学听了,再研究讨论,老师不教,学生就毕业了。你看,多自在!绝对不是世间学校能相比的。德学都成就了,是这么来的。我们循著古老的方法来修学,必定有成就。想时髦,那你就试验,成功不成功是个未知数。
我在台湾看了四十年,用新方法没有看到成绩;真正有成就的,确实还是用老方法。我在台中,李老师没有单独给我上过一堂课。他星期三讲经,我们听经;星期五讲古文,我们还是听课,大众在一起听课。他在台中一个星期讲一次佛经,讲一次国文。他并没有指点我们,把我们挑出来学讲经;而是我们自己发心,找几位同学来复讲。我在台中找了七个同学,一个星期聚会一次,轮流复讲,互相研究讨论,这样学成功的。诸位一定要了解,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祖师大德都是这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