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雄安新区后 中南海再豪赌区域一体化(图)

来源: 2017-07-10 11:48:1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北京时间7月1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出席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这项旨在深化内地同港澳间交流合作的建设计划将进一步提高彼此间互联互通。面向未来,随着大湾区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有望跃升为比肩纽约、伦敦、东京的超大型都会区。

面对当前地方政府间因招商而陷入短兵相接,这项旨在重构城市间关系,引导城市间从竞争转趋合作的政策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对此,有声音将中共高层的这项政策思维比拟为延续区域经济动能的一场豪赌。



大湾区计划可望为中国创造出首个超级都会带经济区(图源:VCG)

中国首个超级都会区

2017年3月,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将推动大陆内地同港澳特别行政区进一步深化合作方案。这项旨在通过进一步整合来推动粤港澳地区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当地产业再次强化分工机能,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释放当地增长潜能的措施被中国政府视为推动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试点。

从中国政府制定的计划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与江门所组成的超大型都会带。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大湾区地区人口数达到6,618万人,GDP总量达到1.34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20,255美元。

从规模来看,以深港为核心的大湾区经济规模已可媲美纽约经济带、大伦敦地区、以日本东京为首的关东经济带。随着大湾区计划获得有序推动,届时大湾区不仅将成为华南地区的增长引擎,产业整合分工的有序推动也将进一步巩固并延长当地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从人均收入来看,大湾区地区已顺利晋升为高收入经济带,6,600万的高收入人口也让大湾区成为活力勃发的超大型市场。从这项规划的蓝图来看,在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转型之际,城市间以招商为本位的相互竞争意识已让环湾区城市陷入了恶性竞争之中。也因此,这项旨在拆除门户之见的举措也被视为是重构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经过逾30年的发展,大湾区已逐渐具备世界级大型都会带的发展条件。从产业分布来看,作为大湾区内最具产业竞争力的两座城市,香港扮演起全球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角色;而与香港相依附的深圳则是当前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并且拥有最完整制造业聚落的科技城市。

然而,即便拥有傲视全球的竞争力,但缺乏经济发展投射腹地却成为香港、深圳经济无法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从近期包括华为集团因深圳地价过高选择出走的情况来看,唯有进一步强化同周边卫星城市间有机结合,用更精确的产业分工来强化产业竞争力,并构建起更加广泛的辐射范围才是强化经济竞争力的必要法则。



李克强力推大湾区背后的目的在于打破城市间既有的竞争意识(图源:新华社)

雄安之后再次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相较于本届政府所推动的雄安新区计划,大湾区建设计划不仅未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未如雄安新区公布后随即引发中国社会广泛讨论。

有别于雄安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上兴建一座副首都,面对从无到有所的巨大挑战,以及政府主导一切的全面发展计划,大湾区则是对既有的区域经济框架进行重构,目的是打破既有的城市框架限制,提高城市间的相互依存度,引导沿线各城市在分工的基础上寻找自身定位。通过整合沿线城市,最终让大湾区成为一个高度依存的巨型城市带。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湾区与京津冀地区所面临的发展需要截然不同。相较于京津冀地区因为要素分配不均导致的发展失衡现象,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核心腹地辐射半径。此外,成熟的产业发展格局也让大湾区成为新兴增长模式的试点地区。

相较于京津冀地区因要素分配不均导致的发展失衡,在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珠三角地区,通过重塑产业格局,打破既有的要素分配,让城市间形成新的分工模式。通过理顺产业分工关系,当地不仅能形成新的产业聚落,也能在此聚落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这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延续当地既有增长动能。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因转型升级而处在筑底阶段,如何适应每个不同区域的特定状况而制定符合当地需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关乎到后续经济增长动能能否持续释放。对此,中国政府正积极改变既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拆除壁垒,提高城市间相互依存来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

自2017年以来,从雄安新区的设置到大湾区计划的公布,一系列的区域一体化政策意味着在中国政府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如何提高城镇间有机连接,让城镇间形成完备的经济辐射效应成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