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直播翻车背后,LABUBU神话能否持续?
二级市场的寒意与直播间里的傲慢,同时侵袭着曾经的潮玩明星。
“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11月6日晚,泡泡玛特直播间里两名工作人员的私下对话被意外收录,这场被网友称为“官方吐槽最致命”的直播事故瞬间引爆社交网络。
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天,泡泡玛特股价报收217.6港元/股,总市值2922亿港元。与其8月下旬创下的峰值相比,市值已蒸发超千亿港元。
业绩股价冰火两重天
泡泡玛特今年第三季度整体收益同比增长高达245%-250%,海外市场收益同比飙升365%-370%。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资本市场却报以冷眼。10月21日财报发布当日,公司股价跌幅一度达到8.08%。自8月下旬创下历史峰值后,泡泡玛特股价已累计回撤超过30%。
在业绩狂飙与资本退潮的矛盾背后,市场正在对泡泡玛特的增长模式进行理性审视。
危险的IP依赖
泡泡玛特的业绩增长与LABUBU的全球走密不可分。2025年上半年,以LABUBU为核心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达48.1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34.7%。
单一IP贡献超过三分之一收入,这种情况即使对泡泡玛特自身也实属罕见。
回顾历史,THE MONSTERS系列在2023年收入占比仅为5.8%,2024年飙升至23.3%,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34.7%。
LABUBU的异军突起固然可喜,但也让泡泡玛特陷入了“成也LABUBU,败也LABUBU”的风险境地。
价格体系的崩塌
LABUBU在二手市场的价格走势,或许是最能直观反映其热度变化的晴雨表。
10月下旬,LABUBU系列二手成交均价从超1100元大幅回落至200元左右,跌幅超过80%*。曾最高被炒至万元的“本我”隐藏款,现在仅需700元左右即可购得。
价格体系的崩塌部分源于泡泡玛特自身的产能扩张。据虎嗅报道,2025年8月,泡泡玛特毛绒类产品的单月总产能已超过3000万只,相比2025年3月增幅超过1000%。
在东莞的合作工厂,LABUBU单日产能被拉升到10万只。
难以复制的爆款神话
为延续LABUBU的热度,泡泡玛特试图通过延伸产品线挖掘IP价值。2025年8月末,泡泡玛特推出“心底密码系列”(又称“迷你LABUBU”),但市场反应冷淡。
据得物App数据,截至9月8日,“迷你LABUBU”单盒成交均价降至107元,价格缩水超50%,与标准款LABUBU此前“一娃难求”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反差。
泡泡玛特能否证明LABUBU不是偶然爆款,而是可复制的“方法论”? 面对这个所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泡泡玛特尚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从财务数据看,星星人系列上半年收入占比仅为2.8%,距离接棒LABUBU尚有较大差距。
全球化的隐忧
泡泡玛特的全球化扩张初显成效。2025年上半年,美洲收入同比增长1142.3%,欧洲及其他地区增长729.2%。 海外市场已成为泡泡玛特增长的重要引擎。
华泰证券曾指出,资金担心泡泡玛特2026年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主要基于“海外LABUBU需求比例较高,对其他IP认知度尚低”。
在海外市场,泡泡玛特面对的仍是“老问题”——销售额主要靠LABUBU拉动,消费者对其他IP的认知度尚低。
信任危机的来临
11月6日的直播事故,则让泡泡玛特的品牌形象遭受重创。
工作人员的“私下吐槽”不仅揭露了泡泡玛特产品定价与成本间的巨大落差,更暴露了品牌对粉丝信任的轻慢态度。
泡泡玛特常规盲盒单价多集中在59-99元区间,79元的挂链盲盒本就处于定价中高位。而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整体毛利率高达70.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泡泡玛特随后对外表示,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的相关员工,但并未就产品定价合理性等核心问题做出回应。
LABUBU“本我”隐藏款的价格曲线,成为泡泡玛特当下命运的隐喻:从最高点被炒至万元到如今仅值700元。
二级市场的担忧、直播间的翻车、价格体系的崩塌,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当IP热潮退去,泡泡玛特还能靠什么支撑3000亿市值?
王宁的“300亿很轻松”言犹在耳,但资本市场已然在用脚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