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风口,出现了!
翻了30多篇期刊、论文,让我突然意识到高层对香港稳定币的支持会成为资本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此时此刻,谁先意识到、先上车,谁就占据了先机!
在国内,很多人一提起稳定币,第一反应就是排斥,认为它是资本割韭菜的工具,是美国化解债务危机的手段,是美元霸权进一步扩张的武器……
满满的宏大叙事与阴谋论。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稳定币是加密货币出现后市场自发形成的产物。它不是由某个人、某个机构、某个国家刻意设计的,它之所以逐渐被所接受,主要是因为稳定币的“高资本效率”。
试想:
你要跨国转账2000美元,一个15秒就到账、手续费只要0.3美元,一个一星期到账、手续费要60美金,你会用哪一个?
你有加密货币可是不想卖却又临时急需用钱,一个通过去中心化金融(DeFi)借贷秒到账、利息还低,一个通过银行贷款两三天到账、利息还高,你会选哪一个?
你身处在年通胀100%的国家,一个本国货币快速贬值,一个可以通过稳定币间接持有他国抗通胀的货币,你会怎么办?
答案不言自明,肯定是第一个。这也是稳定币很现实的应用。
机构不遗余力的参与,正是看中了使用稳定币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能够从服务中赚到钱。
目前稳定币市场只有0.2万亿美元,而全球商品、服务和金融交易约2000万亿美元。如果它的“高资本效率”被更多国家在外贸、金融交易中应用,其增长空间将不可限量。
如今,伴随着美国、香港立法落地,稳定币终于有了“合法身份”,这也让更多的机构可以涌入这个赛道:
央行努力推进数字人民币与香港稳定币互操作
华夏基金(香港)已经发行了加密货币ETF及代币化基金,还要参与香港金管局的三大沙盒项目(CBDC、数码港元+、稳定币)
蚂蚁集团有了AUSD(新加坡元稳定币),还想参与人民币稳定币
可以说,稳定币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更加快速的扩张周期。而扩张,就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光说它的好,难道它就没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吗?
有!
它有两点不足,但也恰恰是未来最有投资价值的地方。
第一点不足,稳定币如何在价格稳定性、去中心化程度和资本效率之间取得平衡,被更多人青睐;
针对这个问题,下面一张图大家就明白了。
(注:稳定性从高到低:抵押物全是货币?抵押物全是债券;去中心化从高到低:靠算法完全去中心化?完全托管;资本效率高低看抵押率)
现在各种形式的稳定币在“无形之手”的机制下百家争鸣,最后谁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谁就牛逼,我们就应该配置它。
第二点不足,也是最难被大部分接受的是:稳定币本身不产生利息!
它不像我们现实中的货币那样,存在银行等会产生利息,它只能被用来支付、投资转账。
这就好比把钱塞床底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能抓住下一个大风口。
对此,不少机构开始打造数字金融枢纽,以“代币化基金+稳定币”的创新组合让稳定币也能产生利息收益。
在这方面,华夏基金(香港)作为全球首发人民币代币化基金、亚洲首发零售代币化基金公司,就正在利用自己的代币化基金市场优势,通过"稳定币+代币化基金"的创新组合,为未来发行的稳定币提供生息功能。一旦实现7×24小时即时结算和二级市场交易,链上“高效率+生息”又将会吸引更多投资者采用它持有的稳定币。
笔者以为,现在的稳定币市场就是一个快速分蛋糕的市场,谁先进场谁就能分到蛋糕。而稳定币的不足只是一个内在平衡问题,在“高资本效率”面前几乎不值一提。而此时此刻谁能让稳定币也产生利息收益,谁就能独霸一方,它的投资潜力也最大。
除此之外,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这个风口的其他机会呢?
笔者以为大体有三个方向,风险依次降低排序如下: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下仅个人看法,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
一、借用稳定币直接搞加密货币 ETF,赚加密货币上涨的钱,比如华夏基金(香港)推出的比特币和以太币ETF,其中华夏比特币ETF的规模,截至7.15,约合2.7亿美元,位居同类产品之最,而且流动性也很好,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额达到千万级别。
二、挖掘参与香港稳定币市场的公司,赚公司股价估值上涨的钱。具体来说就是:布局上游能率先拿到“铸币权”资格的公司;布局中游“卖铲子”给稳定币发行搞服务的公司;布局下游搞“支付生态”。
三、布局"稳定币+代币化基金"的组合,赚底层资产是短期存款、短期国债收益的钱。
比如华夏基金(香港)目前全球最全面的三款代币化货币基金系列(2月发行的港元数字货币基金,昨天新发行的美元和人民币数字货币基金),均是为未来稳定币增息的关键工具。特别是人民币数字货币基金,最近几年离岸人民币的池子总量不断增长,这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承接生息需求的土壤。
总之,此时此刻,普通人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理解趋势,利用好工具。当稳定币让你的国际转账像发微信红包一样简单时,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风口,请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