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没了,港险是不是不香了?
6月,香港海港城的保险公司快被挤爆了!
为了赶在7月1日前锁定7%的储蓄险收益,大量内地客户顶着炎炎夏日赴港签约保单。
(照片拍摄于6月28日,地点:香港海港城)
有保司数据显示,6月单月内地客户投保量同比暴涨370%,连中环写字楼的打印店都忙着赶印保单合同。
随着7月1日香港保监局《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的落地实施,港元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降至6%,非港元(美元/人民币)上限降至6.5%。
这一政策调整让很多客户陷入了纠结。
7%没了,港险是不是突然不香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保监局政策调整的核心在于规范市场预期,保护投资者权益。
此前,香港很多保司为争夺客户,演示利率不断攀升,部分产品甚至达到7.2%-7.3%的水平,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但是,演示利率本质上是预期收益,并非实际回报。
如果投保人将7%误判为保证收益,未来可能面临实际收益缩水。
香港储蓄险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保证收益和非保证分红。
保证收益相当于收益托底,会写在合同里,一定可以实现,但通常较低;非保证分红较为依赖保险公司投资行为,一般在投保时需参考过往分红实现率来抉择。
假设某产品的保证收益为1%,在7%的演示利率下,剩下6%需通过投资分红的方式实现。虽然头部保司历史分红实现率达 94%-100%,但 2023年市场波动时,某保司分红实现率曾跌到90%。
更关键的是,7%的复利,通常需要持有一定时间才能实现。
如果将7%视为保证收益,忽视持有时间和提取规则影响,那么未来有可能不及预期。
所以,新规后的港险其实更值得理性看待。
香港保监局禁止在销售时夸大预期,但是允许保险公司派发高于上限的红利。
演示利率上限调整并不直接影响实际收益。
当前,30年期美债收益率处于4.8%左右的历史高位。当前美债高息环境下,即便演示利率下调至6.5%,实际收益仍可能优于历史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新规下的产品仍具较强竞争力。
香港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长期复利+全球配置+货币对冲”。
拉长周期来看,配置时点的影响远远小于持有时间。对于养老、子女教育、财富传承等长期的规划,越早配置越能享受复利红利。
内地保险公司投资境外比例非常受限,香港保司可全球化投资,所以在国内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投资港险仍能分享全球红利。
比如 2023 年黑石集团抛售英国物流地产时,香港保司趁机低价接盘,如今租金回报率达7.2%。
此外,持有多币种保单也可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
香港保险的利率调整,本质上是市场从“营销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
7月1日的新政策实施并非终点,而是理性配置的新起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追逐7%的“最后窗口期”,而是思考:
这笔资金是否能锁定10年以上?
是否理解保证收益与非保证收益的区别?
是否愿意为长期复利牺牲短期流动性?
真正的资产配置,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
财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如果你已经清楚港险背后的逻辑,当前美债利率高位、产品收益结构优化的双重窗口期,正是入场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