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之后,美巨头终于认清现实?
“中国的变化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市场格局。”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在最近的报道中指出。
当前,WD债务累积至20亿元,宣告破产;De Beers钻石库存堆积约146亿元(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纪录),但中国钻石与此同时似乎迎来春天。
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钻石行业已经进入洗牌阶段,中国或将成为下一颗冉冉升起的全球钻石产业核心。
《培育钻石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4年全球培育钻石毛坯产量近3000万克拉,中国以75%产能占比领跑全球,其中河南贡献国内80%产量。
在此背景下,港媒论断似乎并非虚言。
市场规律遵循物以稀为贵,然而钻石储量其实并不稀缺。作为碳结晶,它与铅笔的笔芯同宗同源,且真实储量惊人,达25亿克拉,就算全球人手一颗钻石,都不在话下。
钻石能卖出高价,源于资本精心编织的百年“骗局”。
1870年,南非发现大型钻石矿脉,产出钻石品质极佳。戴尔比斯等企业迅速垄断矿源,对矿区实施军事化管控,直接垄断全球90%的钻石供应,严格控制市场流通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钻石的价值,他们将钻石与爱情紧密相连,借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宣传,以及梦露等明星影响力,成功塑造了钻石稀缺且高贵形象,创造了商业营销传奇。
但资本编造的虚假繁荣注定难以长久,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场精心设计的钻石神话终将走向破灭。
在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将实验室培育钻石项目引入河南柘城。经过30年的技术攻关,该项目最终实现了量产。经权威机构检测,培育钻石的各项属性与天然钻石完全一致。
如今,中国培育钻石产能跃居世界首位,其中四线小城——柘城年产600万克拉,被誉为“钻石之都”。西方对钻石稀缺性的垄断自此稀碎,国产钻石品牌崛起迎来机遇。
以河南柘光钻石为例,其负责人透露,截至2024年底,该品牌在淘宝、官网、京东关注量达40万人次,日均钻饰咨询及定制近千人,上线首月销售额突破百万。
上海互联网公司高管周先生在柘光京东店为妻子定制5.20克拉钻戒,复刻影视明星同款“鸽子蛋”。
他表示选择柘光,主要是看中VVS净度、D级色泽、3EX的高品质。“同等品质的天然钻至少数百万,现在不到10w就拿下了,还是18K金戒托,IGI认证也有,性价比很好。”
柘光品牌负责人称,近期大克拉钻饰订单激增,目前工厂已经启动24小时大额奖励轮班生产,客服团队也连连感慨有钱人真多。
数据显示,柘光在主流平台超80%业绩来自核心城市高净值人群,官网专属顾问透露,订单中还出现中东等海外富豪身影,品牌影响力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培育钻石可按需定制高性价比产品,天然钻石却陷入有价无市或天价难销的困境。随着培育钻市场升温,天然钻石价格持续走低。据央视财经消息,培育钻石销售市占率已经达到56.8%。
作为全球最大培育钻石毛坯生产国,中国进一步抢占B端市场。柘光官网顾问透露,近期陆续收到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地钻石商的采购问询。
面对培育钻石热潮,部分天然钻石商仍持鄙夷态度,坚称“实验室培育不如天然珍贵”。然而,顶级富豪的选择让这种质疑愈发站不住脚。
迪拜奢侈珠宝商弗格斯·詹姆斯创始人透露,朱美拉棕榈岛的豪客、英超球员曾采购高端培育钻石手链,更有印度富豪年均豪掷50万美元购买培育钻石,用实际行动打破偏见。
“这些客户只选择培育钻。”他指出,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的需求占比已从5%-10%飙升至80%-90%,热度持续攀升。
针对一克拉售价八千引发的价格争议,柘光回应称,培育钻的生产周期会随着克拉数的增加而变长,耗时从数周延长至数月。尤其是10克拉等大克拉钻石,仅能耗支出就高达十几万元,加上生产过程中的次品损耗,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国产钻石品牌持续创新,目前已经出现DNA定制技术——将客户毛发等含生物信息物质融入钻石培育流程,打造具有唯一性的定制钻饰。
凭借中国全球领先的培育钻石产能优势,国产钻石品牌迎来发展机遇期。但如何把握风口、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并长期保持领先,仍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