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不“退烧”,保健狂“吸金”

疫情是保健品品牌的增长 " 兴奋剂 "。
鲸商 ( ID:bizwhale ) 原创
作者 | 三轮
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让大家意识到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前面,电解质水被抢断货;现在,养生保健产品也卖爆了。
因为新冠让不少家庭对维生素 C 片、蛋白粉等,增强免疫力类保健品的消费需求猛增,在淘宝、京东、美团等多个电商平台中,汤臣倍健、康恩贝、东北制药、安利等多个品牌的维生素 C 片和泡腾片持续热销,甚至一些品牌的维生素 C 片、蛋白粉出现了断货情况。
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不仅让消费者对提升免疫力有需求,在一些 " 专家 " 的养生建议下,还间接激发了消费者对护肝片、鱼油、胶原蛋白等保健产品的需求。
此时,国内外的保健品品牌,都在摩拳擦掌、加足马力去抓住这一市场机会,以便于实现逆势增长。而疫情中,本身钱包已经干瘪的 " 打工人 ",又要被 " 割韭菜 " 了吗?

疫情 " 高烧 ",保健品 " 卖爆 "
回顾 2003 年的 " 非典 " 时期,间接加速了中国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认知,当年中国保健品市场销售规模突破 300 亿。
2019 年底新冠至今,病毒的变化让我们的防疫政策随之改变,直到放开前期,越来越多人感染之际,专家建议感染期间可适量服用维 C,每日不超过 200 毫克,一定不要过量。不过补充维生素 C,最好还是从富含维 C 的水果、蔬菜中获得,对药物或营养品,能少吃就少吃。

水果摄入有限,大部人还是喜欢走 " 捷径 " 的,他们涌入药店进行购买保健品。在淘宝、快手等达人的直播间内,维生素 C 也成了香饽饽。
比如,某款维生素 C 咀嚼片售价为 128 元 4 盒,开卖瞬间就显示跳单超过 4 万件。老年人钙片、成年人蛋白粉、益生菌等产品也成为当下热卖的产品。" 增强免疫力、提升好状态 " 等宣传标语出现在各大产品介绍页。#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
实际上,保健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品类。按照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替代药物,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广大消费者对免疫健康支持产品的狂热。
本来以中老年人为主力军的保健产品,在国内人口老龄化以及各类疾病年轻化趋势的影响下,正在向其他年龄段渗透。而此次疫情开放,加速了功效性强的产品的宣传。各年龄段的消费者纷纷购入功效型保健品,以求健康。
另外,招商证券研究发现,2021 年中国 VDS(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达到 267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但人均消费量仅在 20.1 美元,相比美国(104 美元)、日本(91 美元)、澳大利亚(76 美元)、以及新西兰(49 美元)均有数倍提升空间。由此可见,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仍有较大可挖掘空间,而新冠开放加速了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消费习惯形成。

结合 Euromonitor 预测数据和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消费者购买保健品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受疫情的影响,预计未来五年,国内保健品行业增速将至少保持在 4% 左右,2026 年行业市场规模约 5178 亿元。
这对于保健品品牌来说,是一次发展机会。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保健品生产商包括:广东的仙乐健康和汤臣倍健、江苏的艾兰得、山东的威海百合。全球领域规模较大的保健品生产商包括:欧洲的 AYANDA、澳大利亚的 LIPA、美国的 Pharmavite,以及美国的 GNC。

国内市场前十大品牌的市场份额仅 30%,市场仍有进一步向头部品牌集中的潜力。目前占据国内市场的前十大品牌商包括:无极限、安利、完美、东阿阿胶、汤臣倍健、康宝莱、华润、辉瑞、新时代和强生,总计份额为 29.7%,剩余 70.3% 的市场份额由其他品牌占据。

头部保健品牌,正陷入 " 增长困局 "
国内卖维生素 C、蛋白粉比较突出的品牌是汤臣倍健、善存等品牌。其中,汤臣倍健这一成立于 1995 年的品牌,如今已走过 26 个年头,其曾是业内叱咤风云的品牌。只是如今随着海外品牌不断涌入,国产新锐品牌如雨后春笋,老牌汤臣倍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自 2018 年至 2021 年,汤臣倍健的营收增速一直在回落,分别为 39.86%、20.94%、15.83%、15.38%。
2022 年半年报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今年上半年,汤臣倍健实现营收 42.21 亿,同比增长仅有 0.55%,而 2021 年同期增速为 34.32%;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0.48 亿,较上年同期下降 23.55%。
到了三季度,汤臣倍健的营收达 61.6 亿,同比增长 2.18%,净利润 14.82 亿,同比下降 10.88%。
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或许是汤臣倍健的核心品牌 " 汤臣倍健 "、" 健力多 " 出现了盈利能力下降。在今年前三个季度,主品牌 " 汤臣倍健 " 营收 34.60 亿元,同比下降 5.04%;关节护理品牌 " 健力多 " 实现了 10.15 亿元的收入,同比下降了 12.15%。更重要的是,健力多已度过成长期,正步入成熟稳定期,2019-2021 年健力多的营收增速在 47%、10%、7%,增速明显放缓。
无独有偶,传统中式品牌也在加码保健品。比如同仁堂、修正、白云山等,以及飞鹤和贝因美等公司,都已经开始了对这一块蛋糕的争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同仁堂品牌广泛涉足药材、保健品、化妆品、药店、医养、餐饮、商业投资等领域。其近些年发力的人参片、番茄红素软胶囊、牡蛎片等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但作为保健品界的 " 南极人 ",有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南京同仁堂等分支。消费者难以分清正品、合作品还是贴牌品。
此外,拥有 Biostime(合生元)、Dodie、GOOD GOUT、Swisse、AURELIA、solid gold 等品牌的建合集团,也在大力进军国内市场。
Swisse 作为健合集团的核心保健品品牌之一,在被建合集团收购后,更加聚焦于细分场景,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保健品的需求。早年 Swisse 有针对美容养颜的葡萄籽、蔓越莓胶囊,后来 Swisse 又推出了升级版葡萄籽烟酰胺片。
除了产品迭代,Swisse 在品宣上也加大投入。其希望获取更多年轻用户群体,所以通过签约流量明星获取粉丝效应,通过直播带货和小红书发布笔记等方式大量种草。

在渠道层面,Swisse 以线上为主。现在,其已进军线下,自建直营店,并且结合当下流行的奶茶消费,推出麦草柠檬纤维茶、雪山草莓胶原冻等饮品,目前它的 " 营养颜究美茶馆 " 已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开业。
然而,如今 Z 世代的年轻人不仅喜好多元,他们的辨别力也在增长。不少年轻人开始质疑汤臣倍健、同仁堂、Swisse 等产品的功效性,是否为 " 智商税 "?在注重产品功效的同时,他们还更加注重品牌背书,品牌声誉好且具有医药背景的保健品品牌,往往更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
像汤臣倍健、Swisse 这类主要靠营销和渠道的品牌,近年来开发不同年龄段、消费场景时,都有些吃力了。

换个 " 姿势 ",才能持续 " 割韭菜 "
汤臣倍健旗下,建立多的主打产品是中老年人需要的钙片,汤臣倍健最好卖的产品是维生素系列。如何打造下一个品牌和大单品,实现增长,打开市场,正困扰着国内外的保健品品牌。
根据亿邦动力研究院发布的《2021 新锐品牌数字化增长白皮书》显示,在品类方面,年轻消费群体不太关注滋补类的传统营养品,而是倾向选择与睡眠、美容、肠道调节、运动营养等相关的科技含量更高、品类更为细分的功能性食品。
因此,2021 年 12 月,汤臣倍健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梅奥诊所等多家全球机构的专家团队合作,试图打造出 " 抗衰老 " 大单品的基石。
同时,汤臣倍健也看好益生菌赛道,此前其收购的澳洲益生菌品牌 "Life-Space" 国内产品实现收入 2.53 亿元 , 同比增长 53.33%。现在,汤臣倍健加大对益生菌的研发投入。
Swisse 则推出全新子品牌 Swisse PLUS 作为进口营养品牌 Swisse PLUS,推出 NAD+ 细胞焕活瓶、NAD+ 细胞能量瓶、奶蓟草净肝片、胆固醇片等产品。为了开拓国内年轻市场,Swisse 还签约了迪丽热巴等热门明星。不过对 Swisse 来说,其目标以年轻受众为主,但国内的中老年市场则较难打入。
另外一方面,每每消费者搜索保健品时,比产品更引人注目的是 " 如何辨别保健品 " 等字眼。在黑猫投诉中,有关保健品的投诉高达 3235 条。

加上早年坊间频频出现大量类似权健集团的保健品传销事件。直至今日,仍有虚假宣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骗取中老年人钱财的恶性事件发生。鸡娃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年轻父母热衷购买儿童维生素、鱼油软糖等儿童保健品,也滋生了大批三无保健品诞生。
目前,多数保健品大牌知道要避免权健的坑,但很多品牌仍有过度营销,烘托容貌焦虑、健康焦虑也备受诟病。夹杂在其中虚假宣传、成分造假等事件,也在进一步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
疫情之后的保健品行业,或将迎来一次发展机遇。如何避免 " 劣币驱逐良币 ",是各大品牌持续增长的前提。具体到如何提升品牌的市场份额,还要看品牌能否打造下一个爆品、差异化卖点、精细化营销,以及渠道整合等综合实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