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来了:谁是民营经济第一省

来源: 2022-09-10 00:36:3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民营经济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 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营企业 500 强则是民营经济的 " 塔尖 " 力量,代表着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

9 月 7 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 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调研分析报告》(下称 " 报告 ")显示,2021 年,民营企业 500 强入围门槛达到 263.67 亿元(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 28.66 亿元。民企 500 强营收总额 38.32 万亿元,增长 9.13%;资产总额 41.64 万亿元,下降 17.92%;税后净利润 1.73 万亿元,下降 12.28%。其中,有 87 家民企营收超过 1000 亿元(含),37 家税后净利润超百亿元。

当前,各大省份纷纷出台政策,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视作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从最新民企 500 强榜单来看,哪些省份站在塔尖,哪些省份正在追赶?民营经济区域格局都有哪些新的变化与趋势?

区域格局

报告显示,浙江民企 500 强有 107 家,不仅是全国唯一突破百家的省份,独占全国五分之一份额,新增入围企业数量也达到 11 家,领跑全国。

紧随其后,江苏、广东、山东分别达到 92 家、51 家、50 家,与浙江共同构成区域版图 " 头部阵营 "。这 " 四大金刚 " 格局与经济体量排序基本一致,但内部次序略有调整,GDP" 粤苏鲁浙 " 格局在这一指标下变为 " 浙苏粤鲁 "。

这四个省份入围企业数量合计达 300 家,占据民企 500 强份额六成,并且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细微变化,比如广东、山东入围企业数量较 2020 年分别减少 10 个、3 个,在所有入围省份中,广东下降最为明显。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城叔,广东整体产业能级相对较低,很多企业向东南亚和内地迁移,这对它的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 一方面是低端产业向外迁移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从外部转移技术的难度也更大一些 "。

与之相比,浙江受到的外部影响相对较小。曾刚认为,浙江具有很强的民营经济基因," 不仅入围民营企业数量表现突出,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方面表现也很亮眼。"

此外,河北、 北京、湖北、上海、福建、河南 6 个省份入围企业数量也在 14 个及以上,跟前述头部阵营一起构成全国前十。其中,湖北、河南进步明显,前者新增 3 家入围企业,超过上海、福建,跃居全国第 7 位;后者新增 2 家入围企业,超过重庆,一举跻身全国第 10 位。

作为一个动态榜单," 有进有出 " 是常态。最新榜单中,除广东、山东入围企业数量减少外,上海、福建、重庆入围企业数量也分别减少 3 家、2 家、2 家,重庆因此被挤出前十。

整体来看,今年有企业入围的 27 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有 10 个省份入围企业数量保持增长,9 个跟去年持平,8 个省份出现负增长。其中,去年排在 281 位的俊发集团(房地产开发行业)今年跌出 500 强榜单,云南随之挂零。此外,海南、甘肃、青海和西藏也尚未破零。

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较上年减少 8 家,中部地区增加 9 家,西部地区与上年持平,东北地区减少 1 家。中部地区增长势头明显,折射出民营经济发展的较大潜力。

制造实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在 "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 背景下,民营企业在其中的主力军作用愈发突出。

报告显示,制造业民企数量达到 301 家,相比上年增长 24 家,占据全国民企 500 强六成份额,已经成为民营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撑。

其中,制造业民企多项核心指标有明显提升。比如,在吸纳就业方面,制造业民企就业人数达到 585.54 万人,增长 45 万人,占民企 500 强比例从 47.17% 上升至 53.52%。

此次报告还专门发布制造业民企 500 强榜单。2021 年,制造业民企 500 强入围门槛较上年持续提升,达到 125.72 亿元,增长 25.08%,增速连续两年保持高位。

分省份来看,浙江凭借 94 家入围企业数量再次领跑全国,江苏 82 家紧随其后,山东则以 61 家稳居第三,第一经济强省广东则以 49 家位列第四。这四个省份入围企业数量合计达到 286 家,同样占据制造业民企 500 强近六成份额,地位不可撼动。

不过,除广东外,另外三个省份的入围企业数量都呈现下滑态势。排在第五位的河北,入围制造业民企数量达到 40 家,相比上年增加 2 家。此外,福建、河南、安徽、四川和山西也位列前十,入围企业数量均未超过 20 家,但整体呈现增长态势,这也是制造业民企省域竞争最为激烈的区间。

其中,福建、河南分别新增 3 家、1 家;安徽、山西跟去年持平;最为亮眼的是四川,其凭借 5 家的增量超过山西、天津等省份,一举跻身全国第 9 位。

这种晋级势头在民营经济规模上表现同样明显。2021 年,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近 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截至去年年底,四川民营经济贡献了 46.9% 的投资、54.5% 的地区生产总值、65.5% 的税收、88.9% 的新增就业、97.4% 的市场主体。

另外,数据还显示,2021 年,四川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 14656 家、同比增长 19.36%,占全省 99.71%;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8561 家,同比增长 5.65%,占全省 98.66%。在四川省政协委员延华看来,从企业科技创新角度,民营企业不仅是引领者,几乎是全部 " 担当 "。民营企业未来的出路,还是要 " 专精特新 "。

头部竞争

相比入围企业数量,整体规模和效益亦是衡量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企业营收规模和资产总额是两个重要指标。

从营业收入来看,作为北京企业代表的京东成功登顶,以 9515.92 亿元取代华为,成为全国第一民企。作为浙企代表的阿里巴巴,以 8364.05 亿元晋级全国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大民企营业收入增量分别达 1829 亿元、1922 亿元,这个体量足以超过全国 90% 的民营企业营收。

2022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单前十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相较于单一的企业数量指标,企业规模或许更能体现区域民营经济实力。

实际上,在民企 500 强数量上,浙江已连续 24 年霸榜。但要论整体营收规模,浙江过去一直被广东压着一头,民营企业 " 多而不强 " 是其一大痛点。

根据去年的民企 500 强榜单,广东和浙江入围企业营收总额分别为 6.6 万亿元和 6.3 万亿元,相差近 3000 亿元。但今年,形势一举反转,浙江入围企业营收总额达到 7.9 万亿元,一举超过广东,拿下入围数量与营收总额 " 双料冠军 "。

与之相比,广东入围企业营收总额为 6.5 万亿元,退居全国第二位。其与浙江的差距也陡然扩大至 1.4 万亿元,对江苏的领先优势,也从 8000 亿元缩小至 4000 余亿元。

在疫情反复、国际形势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浙江的逆势增长,展现出其民营经济强大的韧性。比如,其入围企业平均销售净利率为 5.31%,是近 5 年来最高值,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净利率同比也回升明显。

在曾刚看来,处于长三角区域的浙江对外部技术依赖要更低一些,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周边环境。

相比之下,广东在产业升级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比如,虽然深圳技术成果转化做得很好,但大部分技术是从外部引进。此前,北京、西安、武汉等(向深圳)技术转移都有很多," 但现在从数据上看的话,北京向深圳的技术转移比例是有所降低的,因为很多高端产业它自身也在发展。"

尽管如此,广东入围企业资产总额高达 11.16 万亿元,独占民企 500 强 26.79%,领先浙江近 4 万亿元。

从全国营收排名前十位民企来看,广东包揽 5 个席位,而浙江只有 2 家。这也反映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强大底盘,接下来谁能坐稳全国民营经济第一省,或仍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