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省第一到老二难保,这座城终于出招
温州的人口难题,何解?
作者 | 佳妮
编辑 | 陈莹
人口负增长时代,真的要来了——
近日,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刊文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十四五 " 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虽然此前人口困局的讨论已不绝于耳,但这也是官方首次公开予以确认,人口负增长或已成定局。
然而,当大众还在为生育形势严峻焦虑之际,一个城市,为了抢人、催生,已经连发数招,最先 " 卷 " 了起来。
先是为了抢人,大拆门槛。
8 月 12 日,温州发布户口迁入新规,全面取消县市落户门槛,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区落户限制,只要在温州缴满 6 个月的社保,即使租房也能落户。
图源:温州市公安局
再是为了催生,大方撒钱给补贴。
8 月 17 日,温州代管的县级市龙港发布消息,本地户籍的第三孩将能免费入学公办托儿所、幼儿园,还能免费享受义务教育学校放学之后的托管服务。
更早前,温州市龙湾区还传出要给三孩每月发放 1000 元育儿补贴的消息,尽管之后当地表示尚处于 " 谋划阶段 ",但从公开信息看,温州市龙湾区或将成为国内第四个计划以发放生育补贴形式支持生育的地区。
不要忘了,温州还是浙江经济第三极、人口第二大市,但在抢人、催生的事情上,何以如此急切?
温州人遍天下,这既是影响力的象征,但也隐约折射这座城市人口外流之痛,现今温州能力挽狂澜、扭转趋势吗?
人口第二城
如坐针毡
一般而言,经济强市往往对应人口大市,但浙江稍显独特。
温州经济体量大概只有宁波的一半,离 " 万亿之城 " 还有距离,但却比宁波多出近 10 万的常住人口。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注意到,2016 年以前,温州一直位居浙江人口第一大市,2013 年年末还比杭州多 35.3 万人。
只是最近,人口大市也开始着急。一个月内接连放宽落户、发钱鼓励生娃之前,上半年就密集制定发布了两个人口相关的规划文件,2 月公开的《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征求意见稿)》也坦承,人口增长趋势与城市愿景不匹配,客观上看,打造 " 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 " 实现难度较大、任务艰巨。
温州的压力,着实不是空穴来风。
2010 年,温州的人口就已超过 900 万人,但 10 多年过去,温州的人口依然停留在 900 多万,始终徘徊在千万人口大市之外。
历次人口普查温州市常住人口总数及增长率情况 图源:温州市统计局
反观浙江省内的其他城市,在抢人方面则成绩显著。
过去十年间,省会杭州人口增长了 323.6 万人,不仅实现对温州的赶超,2021 年更比温州多出 236.3 万人。宁波也将近 200 万的人口差距缩小到 10 万左右,超过温州、跻身第二人口大市,或许也不过时间问题。
从分项数据看,温州的人口状况也不容乐观。
一方面,曾经的超级生育大市,现在也生不动了。这或许和温州人传统观念较强有关," 能生 " 是这里的一大特点,还曾有人总结," 二孩政策 " 之前,富人罚着生,穷人偷着生。
2010 年,温州的出生人口还有 14.34 万,2017 年也有 12.6 万,但到了去年,出生人口下降到 6.5 万人,短短 5 年时间出生人口断崖式砍半,出生率也从 17 年的 13.7 ‰滑落到 21 年的 6.8 ‰。
如果说生育率下降是国内城市的普遍现象,流入人口大减,则是温州人口增长迟缓的主要原因。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造就了温州人爱闯的秉性。但也正是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虹吸了大量外来打工人,让温州能始终维持人口大市的地位。
温州市统计局一位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外来人口是填补温州本地人外流空缺的重要来源。
但近年,这一情况正在生变——打工人似乎不再青睐温州。
" 六普 " 到 " 七普 " 期间,浙江全省净增一千多万人,但温州只有 45 万的人口增长,分到的人口流入红利微乎其微。劳动力增量方面,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普查分析,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中,除温州外,都有明显增长。
即使是最近的数据,也显示,出省的温州人占比由 2010 年的 33.8% 回落到 2020 年的 30.67%,看起来似乎温州人有了回流的趋势。但现实情况却是,回流的基本是早年在外打拼、现在回乡养老的老温州人,更多年轻血液依然选择在外打拼。
诚然,一味追求城市人口体量的做大,意义有限。只是,人才的匮乏亦会制约新兴产业的崛起,温州的人口隐忧正在于,缺乏年轻人才来提振经济活力。
正如《2018 年温州蓝皮书》指出," 创业创新的人才资源不足 " 这个问题,已经连续三年被认为是温州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瓶颈。
温州,是怎么失去对打工人的吸引力的?
吸引力不再?
上世纪至今,市场力量主导的温州模式,造就了温州 " 八大王 " 和数不清的城市美誉:中国玩具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低压电器之都、汽摩配之都 …
温州鞋企制作车间
" 小商品,大市场 ",一个个村落乡镇靠轻工产品发迹,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撬动了本地人的经商就业,还拉来了云南、贵州、湖北等内陆省份的外出务工人员。外来人口之多,还一度带火了温州菜市场的辣椒销量。
但工厂工人也是 " 人随产业走 " 的代表。2010 年前后,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开始从沿海向内陆转移,温州同样属于产业梯度转移的一环,这背后有着市场主体想要降成本的考虑,尤其是地价,2012 年温州时任市委书记还直言,温州的工业用地价格全省最贵。同时,外迁也和 " 老高事件 " 的连锁反应,温州大力气清退低端产业、推进产业转型相关。
一位政府官员曾如此形容当时趋势," 目前企业外迁和温州资本外流不仅仅是大企业的‘孔雀东南飞’,连带中小企业也‘麻雀东南飞’。"
于是,不少原本在温州工厂上班的外地人,也跟着工厂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不过,即使有打工人选择留守温州,他们某种程度上也还要面临 " 无房可住 " 的尴尬。
2013 和 2016 年间,温州推进了深度的城市转型,一些旧住宅区、城中村等老片区在 " 减员增效 " 的整治运动中被拆除改造。短短四年间,温州改造了旧住宅区旧厂城中村 1.9 亿平方米,有人形容改造规模近乎 " 半座城 "。
曾经脏乱差的城市环境得以改善,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的外来人口,没有了廉价租赁住房,难以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便不得不选择离开。
清退低小散产业的同时,温州也提出 "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两大产业集群,来振兴温州制造。
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五大传统制造业在品牌化、数字化、集群化转型中,似乎找到了新的增长活力。2020 年发布的《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显示,温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三。
乐清的电气产业更是入围全国 20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榜单,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域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传统制造重焕新机,新生动能却还有点后继乏力。此前,温州曾推出《温州市培育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9-2021 年)》,表示要加快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谋篇布局 "。
新兴产业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但放在浙江全省的版图里看,温州前进的步伐还需要加快。
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注意到,2021 年,温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预计达 2.4%,但浙江全省 R&D 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预计为 2.9%。作为 " 第三极 " 的温州,在研发投入上却比全省平均水平还要低。
8 月 17 日,浙江省工商联公布 2022 浙江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100 强榜,杭州作为省会,无疑对科技企业、独角兽有着无可比拟的集聚优势,但绍兴、宁波、嘉兴等浙北城市,上榜的企业也要多于温州。
2022 浙江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100 强城市分布 图源:涌金楼
此外,温州第三极地位的潜在挑战者——绍兴,在一些关键指标的增速表现上,也部分实现了超越。
两市 2021 年统计公报显示,规上工业中,温州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8.9%、11.2%、11.4%,而绍兴对应的增速分别为 13.8%、31%、17.2%。后来者的赶超之势,可谓强劲。
显然,在与传统低端制造业解绑之后,如果不能培育起处于更高价值链的新生业态,吸引人才来温也就无从着力。
何去何从?
产业之外,大众印象中,温州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还有一骑绝尘的房价。
1998 年,温州楼市均价还只有 2000 元每平,到了 2007 年,温州房地产已经进入 2 万元时代,十年时间温州房价也翻了十倍。
但最近的一个研究,则给出了一个多少出乎意料的结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滕堂伟等人去年发表的论文显示,房价对区域创新的具体作用受到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也就是城市人口规模越大,越能够正向调节房价对创新的作用,对城市人口规模小的城市来说,高房价才会抑制地区创新。
具体看长三角各个城市,温州和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六个城市一样,高房价并未抑制城市的创新能力,反而两者还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文章进一步作出解释,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在于,高房价有助于倒逼地区企业将创新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的产业上,从而减少区域内中低端价值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级。
较高的房价曾让温州承受了不小压力,但现在这个研究或许也能部分让人重新评估温州楼市的影响效应。
而的确,从目前温州的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重塑以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五大特色优势制造业,还是布局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不体现着温州在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上的 " 雄心 "。而像是龙湾区,更是在《温州市龙湾区未来城区建设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打造产业价值增能工程。
一些效应也开始逐渐显现。
2021 年,温州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较上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亩均增加值、" 亩均税收 " 均列全省前三位。今年 1 月到 6 月,温州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 248.43 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34.6%。这也是温州市该比重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意识到症结的温州,也在努力让房价变得 " 人才友好 "。2020 年出新政,优秀本科生 7 折买房、3 折租房,2021 年继续 " 以房留人 ",外地迁入温州新购房能拿 5 万安家补助。在温州今年开始实施的面向全球招引高校毕业生 "510+ 行动计划 " 中,住房租售补贴也位列其政策的首位。
为因应人口增长乏力等困境,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注意到,浙江省委常委刘小涛履新温州市委书记后,提出了 " 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 " 的理念,突出 " 以人为核心 " 的现代化,围绕 " 人的一天、人的一生 " 办好民生实事,高水平建设老年、儿童、青年、人才、投资商等群体的友好社会。特别是 " 青年发展型城市 " 提出后,温州也开始走年轻化路线,文创街区、潮玩夜市、文艺市集,慢慢在街头生长。
早些年,有关温州地位的讨论不少,位于长三角的东南一隅,远离长三角核心的发达区域,难以和大城市形成协同,加之绍兴、嘉兴和温州的差距日益拉近,温州的战略地位何在?
但浙江第十五次党代会鲜明地作出回应,"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 ",相当于官宣了温州 " 第三把交椅 " 的城市定位。
接下来,只要站对产业发展的轨道,引导好民营经济、市场资本的活力,能抢对人、留住人的温州,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