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楼塌”,都是贴牌代工惹的祸?

来源: 2022-08-02 21:34:11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682年以来闻名于世的中华老字号、被誉为A股的“刀剪第一股”张小泉(SZ.301055)彻底“黑化了”。

外患之下,必有内因,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最近发生的一切或许早有端倪,张小泉的问题也不只“失蒜”这么简单。

营销费用远重于研发

在2021年年报中,张小泉官方公开表示:“公司坚持‘良钢精作、创艺生活’,参与制定刀剪行业相关标准,在不断研发创新过程中掌握了行业内较为领先的核心技术及工艺。”并称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获得专利135项。

但从“企知道”专利查询平台来看,张小泉公司发明专利仅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而外观设计专利却高达94项,占专利总数的69.63%。这样的专利结构似乎与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相差甚远。

从张小泉财报数据来看,研发投入也没有那么乐观。

据张小泉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878.97万元、1677.82万元、2006.51万元和2287.77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2.14%、3.47%、3.51%、3.01%,与同业上市公司爱仕达、哈尔斯、苏泊尔相比,金额、占比均不突出。

从研发费用变动情况来看,张小泉公司2019年至2021年研发费用变动率分别为90.88%、19.59%、14.02%,增速持续放缓。

公开新闻显示,张小泉在2020年12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拥有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杭州市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2020年起三年内享受减按15%的税率计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过去三年,公司取得的高新企业补助及上市奖,合计获得政府补助超过2088万元。

据制造业行业研究员李朝伟分析称:“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华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一度超20%,张小泉研发费用占比却始终在2%—4%之间徘徊,甚至隐有下降趋势,其‘技术性’尚待探讨。”

此外,张小泉陆续登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设旗舰店,在天猫、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多场直播带货。

推广全面铺开的背后,也造成了十分可观的销售费用。

根据张小泉最新一期财报数据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费用为343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6.43%,已经是研发费用的6.55倍。

都是贴牌代工惹的祸?

还记得有家企业叫南极人吗?完全放弃自产全部产品都由代工贴牌来实现,曾引发媒体调侃是“卖吊牌”的企业。

百年老字号张小泉也正在走这条路。



对此,张小泉公司解释称:“是因为自身主营业务收入呈增长态势,为了抓住市场机遇,扩大销售规模,只能通过外协加工来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并在风险模块特别指明外协加工风险。但在2021年年报中没有透露OEM产量及比例。



这意味着,市面仅有不足30%的张小泉产品使用了公司关键核心技术,近7成消费者买到的菜刀都可能是来自代工厂生产的。

财经评论员李金指出:“代工模式确实可以达到迅速扩大产能、丰富自身产品品类,但OEM代工产品比例过高,监管更加困难,工厂难免会出现纰漏,产品质量问题暴露后,公司口碑会受到较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刀具和电子产品代工大不相同,并不是像电子产品那样做简单组装,反而十分讲究锻制工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且相比于自产,代工模式相当于多了“中间商赚差价”,成本也随之上升。

据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张小泉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25556.71万元、28172.65万元、33590.16万元,其中OEM产品成本分别为15541.77万元、17474.62万元和23384.07万元,分别占当期主营业务成本的60.81%、62.03%和69.62%,从毛利率变动分析情况中也不难看出,剪具、刀具两大主力产品的自制生产更加经济实惠。



持续萎靡的业绩也寒了投资人的心,遭到机构的集体看空。截止到2022年一季度末(3月31日),张小泉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仅有“中国银行-大成优选混合基金”还持有公司股份。而上一个报告期中,工商银行、国际金融、华泰证券、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基金都曾是公司流通股东。



频频“无厘头”跨界

如今,备受追捧的老字号落得如此境地不免让人唏嘘不已,究其根本,是老字号进驻新消费市场的落脚点稍有偏差。

同期,张小泉刀具收入从0.88亿元增至1.42亿元,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从21.84%增至25.08%,地位愈发重要。



目前,张小泉除了做传统的刀、剪产品外,还增加了锅具、厨房电器、厨房用具等品类,甚至还包含美容个护、清洁洗护、婴童用品、园艺用具、宠物系列、创意礼品等。

通过董秘回复:“公司将结合自身研发技术能力和渠道特色,坚持走健康小电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公司将通过开发消毒刀架、果蔬清洗机等特色厨房小电产品,在特定的细分赛道赢得消费者认可和心智。”来看,公司似乎并不想在品类上过于精专,且对小家电领域十分看好。



徐雄俊认为,毕竟中国人想看到的始终是配得上老字号溢价、充满文化传承与历史沉淀、符合消费者质量服务预期的产品,而不是用国际标准“教育”中国家庭烹饪方法。

百年老字号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