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品牌的冰柜战争:得渠道者得天下
14年,东北大板突然蹿红,成了业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作为钟薛高的前辈,东北大板能够异军突起,除了高超的营销手段,靠的仍然是线下的冰柜战略。
02
对于钟薛高这样的营销网红而言,没有属于自己的线下冰柜,不仅会影响自身销量的进一步提升,还会制约其价格策略,很可能使其产品被锁死在高价,甚至超高价的区间,最终变成让人敬而远之的奢侈品——雪糕刺客实属无奈之举啊。
要搞清其中缘由,我们不妨看看东北大板的崛起之路。
懂行的人都知道,一家消费品牌想要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一般有两个办法,一是自己从头新建,二是从现有渠道中分一杯羹。
第一种办法,渠道自己能完全掌控,但就是太费钱。
当年和路雪在国内大举投放冰柜的打法就属于这一种。
对和路雪而言,当年中国雪糕市场尚待开发,根本不存在现成的全国性线下冰柜渠道。再加上背靠巨头联合利华,斥巨资自建渠道,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但在成熟市场,新兴品牌自建渠道,成败就很难说了。
第二种办法,渠道是现成的,但钱不会少花,而且容易得罪同行。
伊利和蒙牛之间的产品混放基本属于这一种。不过,这两家关系是斗而不破,其他品牌能不能顺利且低成本地挤进它们的冰柜,这就要看乳品双雄的脸色了。
东北大板杀入冰柜战争,用的是第一种办法。
按说,在前面的四大巨头多年布局之下,商超和街边便利店该有冰柜的都有了,哪儿还能给东北大板留出地方?
答案是路边摊。
你在这儿支个摊儿卖煎饼,东北大板就敢给你送台冰柜,并明确提出了“赔物、赔钱、赔人”的三赔条件。
“赔物”,就是赠送给摊主一台2000元的冰柜,费用先由渠道代理商垫付,东北大板分六年偿还。
“赔钱”,就是不但给你送冰柜,而且每月给你补贴60元电费,让你几乎零成本卖雪糕。
“赔人”,就是摊主不用自己订货、补货,东北大板的送货员会每天上门来帮你盘点、补货,而且上门时自带抹布,帮你擦冰柜。
更狠的是,为了让这些路边摊销售自己的雪糕,东北大板还保证摊主利润,零售3元一根的雪糕进价1.8元,让摊主每根有1.2元的利润。
这对当时卖一份报纸只能赚一两毛钱的报摊老板来说,简直就是暴利。
对于这种送钱上门的生意,谁能拒绝呢?
凭借这种邪道打法,东北大板硬是在四巨头重兵把守的渠道中撕开一条口子,把自己的几万台冰柜铺了下去,在线下市场站稳了脚跟。
但钟薛高现在想抄东北大板的作业,谈何容易。
一是因为雪糕市场越来越成熟,几乎没有空间留给钟薛高去开发新渠道。
二是自建渠道成本太高——钟薛高虽然嘴上喊着正在推自己的线下冰柜,但实际上消费者却很难看到。
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就必须给渠道让利。
这同样不是个小数——你看看东北大板的例子,光是在自己冰柜卖雪糕,就得分给摊主一大部分利润,更别提还得主动上门“三赔”了。
更何况冰柜空间就那么大,能放进去的雪糕就那么多。想要挤进已经很拥挤的冰柜里,“占坑费”自然会水涨船高。
所以,钟薛高这样的网红选手,一出场就身价不菲,而且价格还一再刷新消费者的认知。
为了给消费者一个交代,这些网红选手只能在营销上做文章,个个都宣称自己的产品用了极品原料。
但实际上,他们的产品成本和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相比,高不了多少。
而这些吸引眼球的营销,往往会对品牌自身造成反噬——钟薛高因虚假宣传被处罚可不是一次两次了。
03
总之,在快消品领域,想要成为头部玩家,最终的护城河都是渠道。
大部分没有渠道优势的玩家,最终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只能被迫走高价路线——钟薛高们不是不想卖便宜,实在是实力不允许。
我们再说一个国产饮料的例子。
你发现没有,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消费品价格涨了至少百分之二三十,但为什么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价格却能一直保持在两、三块左右,而且不亏本?
国产汽水无论是原料还是品牌授权费用,成本都有优势,但为什么比“两乐”贵得不止一星半点?
难不成外国品牌是来中国真心交个朋友,国产品牌是把大家当冤大头?
当然不是。
这其中的是非因果,得从当年称霸市场的国产汽水巨头,被“两乐”取代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国产汽水的辉煌年代,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汽水。
比如,北京的北冰洋、西安的冰峰、天津的山海关……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家独霸一方。
当时,北京北冰洋、天津山海关、沈阳八王寺、武汉滨江、重庆天府、青岛崂山,广州亚洲、上海正广和,八家汽水品牌占了当时市场销量的半壁江山,被称作“汽水八雄”。
天津山海关一度被指定为国宴饮料;北冰洋日产超80万瓶,年产值超1亿元;重庆天府可乐巅峰期光纳税就有7000万——在当年这可是个天文数字。
但就是这些当年的行业巨头,在随后几年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1990年,为继续发展国产饮料,上述八大汽水厂先后和“两乐”达成合作。
国产饮料厂的打算是,借助国外巨头的资金、技术、生产、管理经验,继续做大做强。
但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国产汽水厂对市场经济知之甚少,更不了解国外资本的凶狠。
很快,“两乐”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后拿下了八大汽水厂的控制权,并对其先后停产。
“两乐”当然不会做亏本买卖。
在停产八大汽水厂后,“两乐”迅速接管了他们的销售渠道,并砸下重金,进一步拓展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渠道。
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两乐”的销售渠道已遍布中国城乡的大街小巷,并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超过95%的市场份额。
正是凭借绝对的渠道优势,“两乐”的产品可以做到薄利多销,在十年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依旧能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而当北冰洋等国产汽水再度回归市场时却发现,销售渠道已被“两乐”垄断,想要卖出产品,就不得不向渠道方付出高昂的渠道成本,产品价格也就不可避免地提高了。
当一群消费者准备为童年情怀买单时,却总是在“两乐”两倍、三倍的价格面前望而却步,甚至质疑北冰洋们凭什么拿情怀来割韭菜。
其实,钟薛高也明白,网红雪糕想要进一步做大份额,终究要走向线下的地面战,而地面战拼到最后,就是拼冰柜,拼渠道。
相同的,新茶饮品牌坚持开线下门店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我们以后细聊)。
这一点,同为新消费品牌的元气森林已经想明白了。
去年夏天,元气森林和农夫山泉之间爆发了一场“冷柜大战”。
先是元气森林放出话来,要在一年内往市场上投放8万台智能冷柜,凡是愿意接受元气森林冷柜的商家,卖价90元一箱的气泡水,进价可以低到45元,让你赚100%利润。
农夫山泉也对外喊话,号称要“抢占友商冷柜”,只要店主往友商的冷柜里放一瓶农夫山泉气泡水,就会获赠一瓶售价3元的长白雪矿泉水。
你问可口可乐什么反应?
我全国铺了130万台冷柜,你8万台冷柜还不知道全部到没到位。
想撼动我的地位?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