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土”奢侈品,能撑多久?

来源: 2022-01-04 02:03:3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2019 年的时候,一筒 1920 年产的普洱被拍出了 2632 万港币的天价。

这是啥概念呢?按照一筒七饼的行业标准来算,每饼单拎出来都能卖上数百万的天价,在单价上更是轻轻松松秒杀黄金。



别看这东西圆滚滚、黑乎乎,但却是拍卖会上的常客。

比如说 2004 年,鲁迅先生珍藏的 3 克 " 大内普洱茶 " 就在一场拍卖会上拍出了 1.2 万元的天价。当时的 1 万块有多值钱,大伙应该心里有数吧?

2005 年更有意思的事来了。

当年有伙人效仿古代搞了个马帮,吭呲吭呲驮着普洱就往北京赶。对了,他们还给这次活动起了个特祥瑞的名—— " 马帮茶道 · 瑞贡京城 ",别说,效果还挺好。

这群人到了北京就在老舍茶馆搞了场拍卖会。当时他们请的主持人是姜昆,气氛相当热烈,其中一筒由张国立捐出来的七子茶饼更是被拍到了 160 万的天价。

这钱要是拿来买房,能在北京国贸南边刚开盘的富力城买一套 200 平米的房子,现在能值两千多万。

但当时很多炒家都深信,普洱的涨幅能远超房价。眼看着前人赚了大钱,不少地方都开始跟风搞起了普洱茶的专场拍卖,像什么昆明、深圳的茶博会啊,嘉德四季拍卖会啊,成交额动不动就上百万、声势十分浩大。

最夸张的时候,有人专门为炒茶量身定做了 " 交易平台 "。

要日线有日线、K 线有 K 线,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个大盘指数。只要你手头有钱,就能到上面挑选出心仪的茶饼,顺便再体验一把心跳加速的感觉。

虽然那时候看起来高不可攀,但一开始的时候,普洱的价格还挺接地气。

在很多年之前,云南本土茶在中原可没什么市场。比如唐朝的樊绰就在《蛮书》里记了几笔,可惜写的都不是啥好话,说白了就是嫌弃少数民族的活糙。

也是,历史上云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马帮运货全靠人驮马扛,只能把茶叶加工成没那么有逼格的茶饼和茶砖。当时这玩意的主要客户都是些游牧民族和边民,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匹上等马约莫等于 120 斤茶叶,就算是下等马也能抵茶叶 105 斤。



不过到了清朝的时候,普洱的地位就有点不一样了。

作为起家于东北边陲的少数民族政权,满族人多多少少保留了点过去的生活习惯,所以很青睐这种忆苦思甜的深色茶叶。当时有个叫阮福的官员就讲过:"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喜好在港台和南洋也颇为流行。像香港和大马,就都曾是普洱的忠实拥趸,不仅是因为紧压形制方便运输,相对亲民的价格也是其广泛传播的有力保证。

那后来普洱的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呢?简单啊,炒的 ……

最开始动这个念头的,是一批思维活络的港台商人。大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普洱的后发酵工艺逐渐完善,熟茶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旦牵扯到发酵,那味道就复杂了,行家讲香、甜、醇、厚、滑、润,其实就是借助微生物的帮助让新茶也有老茶味——味道都一样,不就能跟多少多少年前的孤品比肩了么?

不过在改革开放之前,这群商人一直没能染指身居云南的国有茶厂,所以炒作只是在小圈子内流传。等到九十年代末的时候,部分茶厂改制、这才给普洱炒作夯实了最后一块地基。

不是有那么句话么——普洱茶长在云南,喝在香港,炒在台湾,他们是咋操作的呢?

第一步,是建仓。大概在 2000 年的时候,有一批港台商人就跑到云南大肆收购老茶,当时的价格大概是 5-8 块钱一斤,所以囤起货来一点压力都没有。

第二步,是拉板。差不多在 04、05 年的时候,台湾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讲普洱茶的书。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普洱越陈越升值的消息才开始流传开来。

像 05 年那波驮着茶饼茶砖进京的马帮、以及豪掷几百万拍茶的土豪,就相当于妖股启动时的 " 一鸣惊人 "。你以为他们真是去献祥瑞的?开玩笑,这年头大家都挺忙的,没钱赚的事谁干啊。

等到情绪酝酿差不多了,庄家就可以动手收割了。

不过考虑到这些人的粗糙手法,这一波普洱炒作最终以崩盘告终。

盘子太大当然是一方面,在云南和广东各大茶城的边上,手里囤着十几吨普洱的大户一抓一大把。关键这群人心也不齐,唯一的共识就是每年给老茶涨价。

理由倒是冠冕堂皇,说老茶是越陈越值钱,可问题是市场不买你的账啊!尤其是在各大厂商纷纷冲动增产的前提下,被炒上天的普洱不出意外在 2007 年来了次暴跌。

说白了,就是噱头不够大、信息传播不够广,割不到普通人的韭菜。

真想要搞把大的,这些懂茶的内行还得多向金融精英们学习。目前炒茶圈里最认可、甚至被视为硬通货的大益茶,就是一种被赋予了金融属性的茶。

借着 2004 年勐海茶厂改制的机会,金融行业出身的吴远之带着博闻科技成功入主,从此开启了大益茶长达数十年的操盘之旅。

对这种级别的金融精英来说,跟土包子拼炒茶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之前不是有马帮驮着普洱献献瑞么?人家棋高一着,直接带着马队进了西藏。

等到 08 年奥运会,大益茶又斥资数千万拿下了央视黄金时间的电视广告。不仅染指了《焦点访谈》,甚至连《新闻直播间》和《共同关注》都没放过。

不过这些并不能赋予普洱 " 流通属性 ",真正一锤定音的还是他们引入的交易理念。

过去的茶商炒茶,大多是流传于小圈子之间的奢侈游戏,有点类似赌场的高规格包间,准入门槛很高、所以参与的人和资金也相对有限。

到了大益茶这,他们不仅把每一款产品登记在册,甚至还会在发布会前提前放风。等到发布的那一天,他们又转手玩起了饥饿营销,以此来保证每一饼茶都有着充足的溢价空间。

至于像什么引经据典取名、开高逼格发布会之类的操作,深谙炒作精髓的老先生更是不会忘记。按照大益茶发布新品的速度和节奏,一般的潮牌和奢侈品还真是望尘莫及。

新茶不好买、买到就赚到,你们看看,这不就是打新股么?久而久之,各怀心思的赌徒们就开始围了上来,在一片多空交织的喧闹声中、炒茶网站也跟着上了线。



最夸张的时候,茶饼里的微生物还没吃完饭、那边 " 茶期货 " 的价格就直接坐起了过山车。

2018 年在日本开发布会的千羽孔雀,概念图刚被曝光,行情价就从 4.8 万涨到了 7.5 万;2020 年的轩辕号则更夸张,咔咔咔就被炒到了九十万。



不过有一点可要注意了,原厂茶的箱子可不能拆封。一般行家验货都是 " 开天窗 ",说白了就是在箱子的角落上开个口,封条根本动都不敢动一下、生怕影响了这些硬通货的收藏价值。

你们看,这玩意是不是有点茅台的味道了?

于是,新一轮的大行情又如山呼海啸般袭来。

据说最疯狂的时候,那些手握现金横扫美利坚、欧罗巴的大妈们都坐不住了。当年抢黄金的时候有多霸气,如今囤茶的时候就有多夸张,那架势把见多识广的芳村茶商们都吓了够呛。



不过就算你是有着丰富炒茶经验的老炮,一不注意也会在阴沟里翻船。

之前云南有个被行业人称为董三的大哥,就是这么一个 " 由奢入俭 " 的极端例子。当年这位行家炒大益茶赚了大几千万,由此在当地茶行声名鹊起。

等到了后来,他又盯上了种叫七彩云南的茶叶。除了自己斥资囤茶之外,这伙人还在自己的商贸行中向客户推出了年化高达 20% 的 " 普洱衍生品 "。

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呢,就是个披着茶叶皮的庞氏骗局。

每当客户购买茶叶后,他们只会发出一部分茶叶、剩下的都存在库里帮客户投资,不光不要租金、每年还会额外支付 20% 的利息,听起来是不是很靠谱?所以买这个产品的人很多。

说白了,这人赌的就是茶叶每年能有个 20% 以上的溢价率。可问题是这玩意没房子那么靠谱啊,所以最后不出意外暴了雷。



反正吧,这玩意完美复刻了荷兰著名的那场郁金香泡沫的全过程。奸商建仓、拉板,紧接着是散户后知后觉、以及疯狂的全民参与,最后当然是不出意外的咔咔咔跳楼。

唯一的不同是,普洱最后好歹还能泡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