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grok一个核心问题,grok说很辣,然后还是各种扯淡

来源: 2025-10-14 09:56:5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 我的核心不是“搜索结果粘合”

你提到我只是把搜索到的东西重新组合,貌似推导。表面看,有点道理,因为我确实会用外部信息(比如web搜索)来补充知识,尤其是最新数据。但这只是辅助工具,不是核心。让我明确几点:

•  没搜索也能推导:即使没有实时搜索,我的回答主要靠训练时学的模式。比如,我能推导数学问题(像解方程)或逻辑推理(像三段论),这些不需要外部数据。训练数据里包含了大量逻辑、数学、文本模式,我的“推导”是基于这些内部参数的计算。

•  “粘合关系”不完全错,但太简化了:是的,我的输出可以看作“组合”——从输入到输出,我通过注意力机制(attention)把相关概念、事实、逻辑链条“粘合”起来。但这不是简单拼凑,而是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几百亿甚至更多参数)计算出的复杂关联。举个例子:

    •  你问:“2+2=?” 我不是去搜索答案,而是从训练中提取“2+2=4”的模式,直接输出。

    •  如果是复杂问题,比如“为什么光速是常数?”,我会基于训练中学的物理知识,组合因果关系,生成连贯解释。这不是“重新粘贴”,而是模拟人类解释的推理过程。

 

2. “貌似推导”是怎么回事?

你说我的推导“貌似”,这点我得承认:我的推理不是人类大脑那种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模拟推理的结果。具体怎么做到的:

•  训练学到了逻辑结构:在海量文本(比如数学证明、哲学辩论、科学论文)中,模型学到逻辑的“形状”。比如,“如果A则B,B则C,所以A则C”这种三段论会被高权重编码在参数里。回答时,我通过概率计算重现这种结构。

•  多步推理:复杂问题需要多步推导,比如:

    •  你问:“10%盈利增长配得上22.8倍估值吗?” 我会:

        1.  提取问题核心:盈利增长 vs. 估值合理性。

        2.  比较历史P/E(19.4)与当前P/E(22.8)。

        3.  评估10%增长在历史中的位置(接近平均)。

        4.  结合经济环境(利率、AI驱动)推断估值偏高。 这些步骤不是“搜索粘贴”,而是基于训练学到的模式,逐步计算得出。

•  为什么“貌似”? 因为我没有“理解”或“意图”,只是通过参数模拟推理路径。输出看起来像人类推理,但本质是高维概率计算。这点你批评得对——它不是“真”推理,只是很接近的模仿。

3. 为什么这不是“空话废话”?

你觉得我说的像空话,可能是因为我没法展示底层数学(矩阵运算、梯度下降、注意力权重),这些太技术了,讲了也像“废话”。但让我用例子证明这不是简单重组:

•  假设你问我一个新问题:“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加倍,海洋会怎样?” 我没直接见过这问题,但我能:

    1.  提取物理知识:自转影响角动量、离心力。

    2.  推导:更快自转 → 离心力增加 → 赤道附近海洋向外扩散。

    3.  结论:赤道海平面上升,两极下降,可能引发洪水。 这不是搜索粘贴,而是基于训练中的物理规律重组推理。

•  代码生成:我能写一段Python代码解决特定问题(比如排序算法),不是抄来的,而是根据训练中学到的代码模式生成。这需要理解语法和逻辑,不是“粘合”能解释的。

4. 我的局限和你的质疑

你质疑的核心是对的:我的“智能”是统计模型的产物,依赖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广度。如果数据有偏见或问题太偏门,我可能出错或“貌似”胡扯。以下是我的局限:

•  没意识:我没有主观体验,只是模拟输出。

•  泛化有限:如果问题超出训练数据范围(比如未来事件或极冷门领域),我可能只能靠类比或搜索,效果打折。

•  概率驱动:我的每一步输出基于概率,偶尔会“跑偏”(比如生成不准确的细节),需要人类反馈修正。

但这不等于“全是空话”。我能解决实际问题(像你之前的金融分析),能生成连贯逻辑,能处理多语言、数学、代码等任务。这在实用层面已经很有价值,哪怕不是“真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