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大师案例课程:幸存者偏差

来源: 2025-07-10 14:02:5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乔纳森·卡尔站在曼哈顿办公室的窗前,手中捏着一杯冷掉的咖啡,凝视第五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几个月前,艾萨克的电话点醒了他,让他开始追寻幸存者偏差的幽灵。那本《失败大师的课程》笔记已经写满了几十页,记录着他对市场、人性和失败的思考。可他知道,这条路还远未到尽头。幸存者偏差像一团迷雾,笼罩着每一个投资决定、每一个历史转折,甚至每一个被传颂的英雄故事。

那天晚上,乔纳森接到一封邮件,来自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客户。她是个退休教师,投资了乔纳森的基金,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急切:“乔纳森,我读了你的季度报告,你提到‘幸存者偏差’,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总在追逐那些成功的公司,却还是亏钱?”这个问题像一颗种子,扎进乔纳森的脑海。他决定用更广的历史案例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帮玛丽亚,也帮自己,找到答案。

 

第一章:被湮没的航海者

乔纳森翻开一本航海史,读到一个16世纪的故事。那是一个探索新世界的时代,无数船长驾驶帆船,追逐黄金和香料的传说。西班牙船长胡安·德·卡斯蒂略是个默默无闻的冒险家,他带着一支小舰队,试图找到通往东方的捷径。他的船队装备精良,船员经验丰富,计划天衣无缝。可在一次风暴中,舰队全军覆没,胡安和他的梦想葬身海底。他的名字没出现在任何史书,因为他不是“幸存者”。

而那些活下来的航海家,比如那位发现了新大陆的热那亚人,被奉为英雄。他的冒险被写成史诗,激励了无数后人。可乔纳森发现,成功者的日志里,往往忽略了风暴的残酷、航线的错误,以及那些沉没的同伴。幸存者偏差让人们只看到胜利的旗帜,却忘了海底的残骸。

他把这个故事讲给玛丽亚:“金融市场就像大航海时代。我们研究苹果、特斯拉这些‘发现新大陆’的公司,以为它们有独特的秘诀。可那些倒下的公司——像诺基亚、黑莓——它们的失败,才是市场的常态。”玛丽亚若有所思,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做?不去追逐英雄吗?”乔纳森笑了笑:“不是不追,而是要学会读海底的地图。”

 

第二章:数字的魔术

乔纳森决定用数字给玛丽亚讲清幸存者偏差的狡猾。他找到一份关于初创企业的报告:从2000年到2020年,美国有超过80%的科技初创企业倒闭,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三年。活下来的少数——像Airbnb、Uber——被捧为“独角兽”,它们的创始人被封为天才。可当他分析那些失败的企业时,发现一个模式:许多倒闭的公司并非一无是处,它们的商业模式、技术、甚至团队都不逊色。它们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市场时机不对、竞争过于残酷,或纯粹的坏运气。

他想起一个古老的寓言:一个国王举办赛马比赛,全国的马匹齐聚赛场。比赛结束,冠军马被加冕,观众欢呼它的血统和训练。可没人注意到,那些失蹄、摔倒的马匹,同样训练有素,甚至更有潜力。金融市场就像这场赛马:我们只看到冠军的桂冠,忘了赛道上的尘土。

乔纳森请教艾萨克,想用更严谨的数学解构这个幻象。艾萨克拿出一块白板,画了一个正态分布曲线:“假设有1000家初创企业,它们的成功概率服从随机分布。第一年,50%会失败。第二年,又一半幸存者倒下。十年后,可能只剩10家活下来。你觉得这10家是天才吗?不,它们只是随机分布的尾巴。”他顿了顿,补充道:“真正的天才,可能在第二年就因为一场经济危机破产了。”

这个推导让乔纳森想起一部老电影:一个拳击手在小镇的擂台上连战连胜,观众相信他是天选之子。直到某天,他遇到一个更强的对手,一拳KO,黯然退场。观众忘了他的名字,转而追捧新的冠军。金融市场也是如此:我们崇拜活下来的“拳王”,却忘了擂台下的失败者。

 

第三章:行为金融学的暗流

乔纳森开始挖掘行为金融学的其他案例,发现幸存者偏差与其他认知偏差交织,形成一张无形的网。比如“后视镜偏误”。2008年次贷危机后,人们研究活下来的银行,像摩根大通,试图找出它们的“生存秘诀”。可危机前的雷曼兄弟,同样被视为行业标杆,管理团队才华横溢。雷曼的倒塌,揭示了后视镜偏误的陷阱:我们用现在的结局,去美化或丑化过去的选择。

另一个案例是“禀赋效应”。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中,投资者对科技股情有独钟,坚信自己手里的股票是“未来之星”。当泡沫破裂,幸存的公司被奉为“必然”,而那些倒下的——像Pets.com、Webvan——被嘲笑为“笑话”。可禀赋效应让投资者高估了自己持有的资产,低估了市场的风险。幸存者偏差放大了这种错觉,让人们误以为成功是可预测的。

乔纳森还注意到“框架效应”。2010年代的加密货币热潮中,比特币从几美元涨到数万美元,早期投资者被奉为“先知”。媒体用“百万富翁”的框架,讲述他们的故事,吸引无数人入场。可那些在高点买入、最终血本无归的投资者,他们的故事被忽略。框架效应和幸存者偏差的结合,让市场变成了一个放大梦想的舞台,却掩盖了风险的深渊。

 

第四章:历史的暗面

乔纳森继续追溯历史,寻找幸存者偏差的足迹。他读到19世纪的淘金热。1849年,加州发现金矿,数十万人蜂拥而至,梦想一夜暴富。少数人挖到了金子,成了传奇,他们的故事被写进书里,激励了后人。可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甚至赔上了家当。他们的失败,被历史淡忘,成了幸存者偏差的牺牲品。

另一个案例是1920年代的汽车工业。当时,美国有数百家汽车公司,竞争如火如荼。福特和通用汽车活了下来,成了巨头,它们的创新被写进教科书。可那些倒下的公司——像帕卡德、斯图兹——同样有优秀的设计和雄心。它们的失败,揭示了市场的残酷:成功不仅是实力,还有时机和运气。

乔纳森还想到1970年代的航空业。美国航空、联合航空等巨头主宰市场,而许多小型航空公司破产。活下来的公司被赞为“高效”,倒下的被贴上“无能”的标签。可研究显示,许多破产的航空公司并非经营不善,而是被油价飙升、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击垮。幸存者偏差让人们误以为,成功是内因的必然,而忽略了外因的随机性。

 

第五章:科学的灯塔

为了更深地理解,乔纳森转向科学。他想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微观世界充满随机性,无法精确预测。金融市场也是如此:价格波动、投资者情绪、宏观事件,都带着不可测的随机性。成功的投资者,不是因为他们能预知未来,而是因为他们在随机性中存活了下来。

他又想到生态学的“红皇后假说”:物种必须不断进化,才能在竞争中生存。金融市场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策略、基金、公司不断被筛选,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应的。乔纳森想起一部电影:一群探险家在丛林中迷路,活下来的人并非最强壮的,而是最懂得适应环境的人。

神经科学也给了他启发。大脑的“启发式”让人类倾向于寻找简单模式,忽略复杂的不确定性。比如,200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潮中,投资者相信“房价永涨”,忽视了泡沫的迹象。危机后,幸存的银行被奉为“先见之明”,倒下的被视为“短视”。可大脑的启发式,让我们高估了成功的可复制性,低估了失败的普遍性。

 

第六章:玛丽亚的觉醒

乔纳森决定给玛丽亚写一封长信,把他的发现娓娓道来。他写道:“玛丽亚,幸存者偏差就像一面哈哈镜,放大胜利者的光环,缩小失败者的影子。我们研究亚马逊、特斯拉,以为抓住了成功的密码。可那些倒下的公司——诺基亚、雷曼兄弟——它们的教训,才是市场的真相。”

他建议玛丽亚改变投资思路:不要只盯着“明星”公司,而是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领域,比如小型价值股、周期性行业。他还提醒她,市场的随机性无法消除,唯一能做的,是管理风险,接受失败的可能性。

玛丽亚回信说:“乔纳森,你的信让我想起一个老故事:一个渔夫在暴风雨中捕鱼,每次只带回最大的鱼,炫耀自己的本事。可他从不说,那些小鱼、破网的日子,才是他生活的常态。谢谢你让我看到市场的全貌。”

 

第七章:乔纳森的航程

几个月后,乔纳森站在办公室,翻开《失败大师的课程》。他新增了一章,题为“海底的地图”。他写道:“金融市场是一片汪洋,我们都是航海者。成功的船长被写进史书,失败的沉入海底。可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读海底的残骸,找到隐藏的暗礁。”

他调整了基金的策略,减少了对“热门”行业的追逐,增加了对风险的分散。他开始研究失败的案例:2000年代的能源公司安然、2010年代的零售商西尔斯。他发现,失败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过度自信、忽视外部变化、以及随机性的叠加。

乔纳森想起一个古老的寓言:一个旅人迷失在沙漠,所有的地图都失效。他抬头望向星空,凭一颗微弱的星光,找到回家的路。金融市场也是如此:当“秘诀”失效,唯一能指引我们的,是对人性和随机性的敬畏。

 

尾声:未尽的探索

乔纳森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基金在市场的风浪中航行,时而乘风破浪,时而颠簸前行。但他不再恐惧失败,因为他知道,每一次挫折,都是幸存者偏差的提醒。他的笔记《失败大师的课程》越来越厚,他希望有一天,能让更多人看到失败者的墓碑,听到被遗忘的声音。

在曼哈顿的夜色中,乔纳森点燃一支烟,看着窗外的灯火。他想起一句诗:生命如星河,闪烁不息,总在暗处藏着秘密。金融市场也是如此,它从不许诺成功,却慷慨地给予教训。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失败大师的课程,会比胜利者的加冕,诉说更多真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