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回复:回复:商业周刊:“AMD Inside”时代的来临

来源: 2004-09-12 15:44:0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仿佛一座沉寂已久的火山,虽然被人忽略,但地火从来没有停止涌动,终于,火山口又开始喷发出浓烟。

  又仿佛一名战乱年代中途归隐的将军,在山林里耕种多年以后,又开始怀念战场上的狼烟味道,还有上万匹战马同时在草原上奔腾带来的大地震撼。

  2004年,一直在温火下慢热的国内PC市场忽然有了沸腾的迹象。

  导火索在8月3日被点燃。这一天,联想在北京隆重发布了面向乡镇级市场的“圆梦”系列电脑,其最低达2999元的售价让到会的所有观众都议论纷纷。大家关注到的是AMD全球副总裁、AMD(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郭可尊女士在同联想高层握手庆祝时脸上露出的盈盈笑意,心中猜测的是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脸上又会是什么表情。

  中国的乡镇居民多半不会对这条IT新闻有多大兴趣,不过可能很快就会有当地的经销商向他们游说推销这款产品。2999元购买国内名气最响亮的品牌电脑,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变成了现实。这些朴实的消费者当然也不会去贸然打开机箱,看看里面装着什么牌子的CPU,只要能满足应用需要,就已经足够了。而让电脑制造商如释重负的是,PC消费的“冻土层”终于开始松动了。

  这场冲击波及了整个PC产业。已经饱受大厂商挤压而日益萎缩的二、三线品牌电脑厂商将会雪上加霜。随着国内PC最大的巨头联想抢占低端市场,一些PC制造商们正被迫跟进,或者选择另一条路:向高端转移。

  这种分化是过去几年里所没有的,它也是国内PC产业各种力量对比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胶着的平衡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多年的价格战,已经将中国家电厂商的利润压得不能再薄,PC和家电关联比较近,门槛不算太高,似乎是一个最好的避风港,于是包括海尔、海信、TCL等中国家电厂商都纷纷涉足了这一领域,其中成绩最好的,应该属TCL。

  1998年,从TCL彩电营销副总的位子上退下来的杨伟强,被李东生推上了另一艘新“战舰”担任舰长,“TCL电脑公司总经理”是他的新头衔。31岁的杨伟强对电脑行业了解寥寥,但凭借着他在家电行业练就的营销本领和运作手段,TCL电脑逐渐站稳了脚跟。2001年,在英特尔支持下,杨伟强发动的“P4行动”和“液晶大战”把业界搅得火热,藉此,TCL得以杀进了PC第一阵营。原有的老牌PC厂商的老总们,都记住了杨伟强这个名字。

  通过抢夺老牌PC厂商们的部分领地,TCL电脑成为了家电厂商中转做PC活得最好的一个。不过,来势汹汹的TCL最终并没有颠覆联想的PC霸主地位,这与它本身的客观条件所限不无关系,实际上,能够从PC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这个家电巨头的目的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这也是很多家电厂商的普遍心态,这也注定:家电厂商的介入,不会对PC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对于那些在PC领域同样依靠营销策略制胜的家电厂商,国外品牌电脑厂商的进攻则更加具有威胁。依靠直销模式和严格的成本管理体系而闻名的戴尔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迈克尔·戴尔自然不会忽略中国这块广袤的市场。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戴尔的销售模式便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销售额连续几年以超过业内平均值数倍的速度飚升。与戴尔相比,依赖于厚重的渠道体系的联想等国内厂商,则暴露出了决策缓慢、不够贴近客户的缺点。有人甚至认为“当联想的渠道销售模式遇到戴尔的直销”,几乎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斗。

  惠普也不应该是一个被忽略的对手,其稳扎稳打的战略让它看起来更加难以击败。2004年第一、二季度,惠普台式机的出货量在亚太区(不包括日本)仅次于联想,事实上已经成为联想的头号竞争对手。

  不过,联想等国内品牌多年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坚固堡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攻克的。国外品牌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这让整个PC市场看起来颇有些“战国时代”的味道,群雄并起,虽然有强弱之分,但彼此之间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联想领衔,方正、同方、戴尔和惠普紧随其后,其他一些品牌则瓜分剩余的市场份额。

  是什么造成了PC市场这种胶着状态?实际上,观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3年的PC市场竞争背后的价值链状况,便可以发现,在PC厂商之间变化多端的渠道战、价格战、营销战、口水战背后,有一样东西始终保持不变,就是英特尔对于电脑的核心部件CPU的把持。无论是国内老牌的PC厂商、外来军团,还是进军PC的家电厂商,其CPU供货均来源于这家芯片巨头。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的本领并非只有神话故事中才存在。另一家芯片提供商AMD,在竞争对手的挤压下,只能偏安于DIY市场一隅。一家独大的英特尔通过对不同合作伙伴采取不同的定价和返利策略,直接影响到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间接决定了该厂商的市场地位。“联想其实早在两三年之前就有过同AMD合作的打算,之所以拖到2004年,主要还是由于受到英特尔的压力和条件诱惑。”一位多年PC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国内的PC厂商在进行产品的重大更新换代时受制于人,不得不重复同质化的竞争。英特尔居于幕后主导的这场PC之争,颇有些“左右手互搏”的味道,其平衡始终难以打破自然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从量变到质变

  又到了一个炎热的夏天。但这个夏季的PC产业却与以往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就弥漫着变革的味道。

  中国的PC产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在大中城市,电脑的普及率已经接近饱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甚至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部分家庭里,上网、处理文件等基本功能已不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已经开始追逐类似于英特尔宣传的“数字家庭”之类的梦想。而在中小城市,乃至广阔的农村地区,电脑普及率尚不及大城市的1/10,应用的地区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PC市场重心的下移。2004年,在联想的带动下,浪潮、长城以及一些中小品牌电脑,都将其产品价位拉低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低端市场注定将成为未来2~3年内国内PC厂商的主战场。

  如果仔细观察PC产业链从上到下所发生的一切,你会意识到这股趋势所造成的影响之广。截至目前,英特尔仍然是PC处理器领域的霸主,但它已经不再是惟一的主宰者,AMD现在已经成为影响PC产业均衡的不可缺少的二号人物。AMD的地位上升,使得国内PC厂商们多了选择和谈判的筹码,也使得这个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更具悬念。“AMD中国将与联想密切合作,提高个人电脑在需求迅速增长的城镇中的普及率。”郭可尊言语之间,已经将AMD和联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AMD看重联想当然是有理由的,作为国内PC龙头的联想,其战略选择对于这条产业链的影响十分巨大,它也是这场PC变革中最值得关注的角色。这家中国最大的IT企业在过去的3年中,曾经试图以多元化和国际化来缓解由于PC增幅缓慢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收效甚微。今年,这家企业做出了战略收缩的决定,先后将软件、IT服务等部门进行改制经营,PC业务被重新确立了核心地位。联想回归PC业务是否正确,外界众说纷纭,但对于国内其他PC厂商来说,这可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联想这次瞄准的不仅仅是乡镇级的低端电脑,而是全系列的商用、家用电脑。做PC出身的杨元庆,最熟悉如何运用手中的资源和手段同对手周旋了。同这样一个全神贯注的选手对峙,竞争对手们发现,再从其身上发现破绽的难度陡然增大了。

  在64位处理器上被AMD抢占先机后,英特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重点,它改变了传统的CPU命名方法。按照新的命名方法,处理器的名称将增加描述产品性能的数字以及诸如2GHz这样的主频说明,CPU的速度不再是评价一款电脑性能的主要指标。这种新的命名方法意味着Intel将增强桌面电脑节能表现,而不是再依靠提升频率来获得更高的性能。Insight 64的分析家Nathan Brookwood表示:“尽管Pentium M的频率比Pentium 4低得多,但其性能仍然非常具有竞争力。要知道,功耗和散热对于桌面处理器来说也是大问题。”

  PC革命?

  这会是PC历史上一次新的革命吗?

  从PC厂商同芯片供应商的关系来看,也许是。AMD同联想成功联姻,对双方来说是皆大欢喜的。AMD实现了在国内PC品牌电脑上的突破,而且这次突破的是英特尔原本认为最坚固的阵营;联想通过与AMD合作,也摆脱了过分依赖一家芯片供应商的不利局面,增强了企业的话语权,而这正是意图成为一家国际性大公司的联想所需要的;惟一受伤的可能是英特尔,不过它也不应当绝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联想身后的其他PC厂商已经向英特尔挥舞了橄榄枝,并且,联想并没有彻底背弃,至少目前它依然是英特尔在中国最大的客户。

  英特尔、联想和AMD的三角博弈,对于国内其他PC厂商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如何平衡两家上游供应商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各家PC老总重点思考的内容。

  在同联想由亲密无间的盟友转变成纯粹的商业伙伴之后,英特尔希望找到新的铁杆盟友。清华同方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家具有高校背景的电脑厂商,具备在市场上进一步做大的一切必备条件,并且在过去的几年里,它始终保持着对联想的巨大压力。

  尽管未能赢得一线品牌电脑厂商的全体认可,AMD依然极有可能会迎来一段相当长的好日子。2004年第一季度,AMD在全球的净利润达到4500万美元,营收达到12.4亿美元,这一业绩远远好于去年同期净亏损1.464亿美元的业绩。在中国市场,即便只是入围成为品牌电脑厂商的辅助性选择,它也突破了多年来只能在中国的DIY领域销售的窘境,而中国的这些品牌电脑制造商,普遍有着良好的“消化胃口”,毋庸置疑,AMD正憧憬着在中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来2~3年内,AMD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在目前的一个较小的基数上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紫光台式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助理李非说。

  中国PC市场的洗牌因为有了另外“一只手”的参与而更加扑朔迷离。国内的PC企业们都在根据自己利益选择属于自己的路径。但就像今天的彩电企业面临的问题一样,国产PC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拓展销售渠道而获得的,而常青企业的未来则更多地系于国际化和技术研发上,从这个角度而言,国产PC虽然发展道路迥异,但仍未找到一条彻底的积极稳妥的路。中国PC依需“革命”。

  国产PC二十年

  被认为是“一个不会再出现奇迹的行业”正在酝酿新的奇迹:旧秩序的平衡正在打破,新的版图尚未建立,一切重新开始充满悬念,引人期待

  本刊记者 陈亮

  弹指间,国产PC已走过了20载春秋。20岁的树木应该已经枝繁叶茂,20岁的年轻人也正值意气风发,20岁的国产PC产业却依旧显得懵懂。

  以惯于炒作和缺乏新意为主色调的国产PC行业在2004年夏季不经意中发出新枝—低价电脑的强突猛进搅起一片惶恐,上游供应商明争暗斗则引发PC阵营裂变。

  互联网经济的阴霾终于在2003年岁末被纳市狂飙以风卷残云之势驱净;在苦守中韬光养晦的AMD也冲破了竞争者的光环开始闪耀光芒;宽带构想尽管还没有遍及神州的各个角落,但PC厂商们的脚步已然先行。

  自从告别了耀眼的网络繁荣以来,国产PC行业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

  “纵观中国20年IT产业发展史,真正算大成功的只有PC一项。”曾有专家如此感慨。而国产PC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中国IT产业发展的缩影。

  二十年前,中国第一代0520 PC诞生,这台机器至今仍保留在浪潮总部的展示厅内,供后辈瞻仰。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加上国家政策的襁褓保护,国产PC产业在诞生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出现了浪潮、长城等一批依靠PC制造起家的企业,孙丕恕追忆中的“一台机器能挣1万元,利润1年1个多亿,银行追在后面贷款”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新的情节进展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候,中国取消了计算机产品进口许可批文,同时大幅度降低关税,以美国为代表的计算机跨国公司开始大举登陆中国市场,原本红透市场的国产PC开始被跨国公司的强势产品冲得七零八落,山河沦陷。不过,国产PC的衣钵开始实现传递,这个时期,国产PC乃至整个IT业的重心开始转向中关村,一家名叫联想的民营企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这是国产PC行业的第一次大洗牌。

  继续往下翻,映入眼帘的可以说是民族计算机产业的一个春天。1996年,抓住CPU升级换代机会的联想PC第一次战胜康柏和IBM,占据了中国PC市场份额的第一名,这在国产PC产业的发展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同时期,依靠高校背景的方正、同方也先后崛起。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虽然今天备受垢病,但对国内的PC制造业来说,却称得上是其发展途中的甘霖。上网就必须有电脑,国人对于网络的追捧,也加速了电脑在中国家庭的普及。

  繁华落尽是空洞。互联网繁荣在21世纪开头化为灰烬,失去应用兴奋点的国产PC也开始感受到IT寒冬的飕飕寒气。虽然中间有奔4和液晶显示器潮流带来的冬日阳光般短暂的煦暖,但PC产业的利润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穷则思变,四处寻找出路的中国传统彩电厂商开始大规模渗入PC领域,电脑厂商们也不再苦守利润已经薄得如同“卖白菜”一样的PC,迈出了多元化的步伐。在一片铁马银戈的鏖兵混战中, PC产业渐露疲态,遂被不少人定义为“一个不会再出现奇迹的行业”。

  在历经了卑微、激扬、浮躁、失落与平静之后,2004年的PC产业由于市场重心的进一步下移和AMD的羽翼渐满而变得多了几分生气。为了融解乡镇级PC市场经年已久的坚冰,联想牵头发动了低价战争,这种出击看起来是一个深具革命性的计划,当然它也冒了很大风险。这幅画面,正因为有了英特尔和AMD更直接的尖峰对决,以及它们身后PC阵营的加速裂变,才显得更加引人入胜。旧秩序的平衡正在打破,新的版图尚未建立,PC之“鼎”里的烈酒已接近沸腾,周围的英雄们早已环视而待。一切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会有新的答案。

  宛如一幕历史大戏,有人唱罢,有人登台,舞台在不断地翻新改建,新道具也层出不穷,但更惹人关注的依然是舞台上主角与配角的升任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