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啊,我把你给我的三个帖子内容全部一起贴在这里,可以啊

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8月7日深夜,在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导致舟曲县城千余人遇难,数百人失踪,近半楼房被淹,造成震惊世界的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

目前,众多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地质、“5·12”汶川地震、长期干旱及高强度降雨等是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诱因。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类型之一。简单地讲,泥石流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两大诱因。在分析自然原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在怨“天”的同时亦应忧“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否则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或灾难。

对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本人有几点学术上的思考与认识。

认识一,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人为建筑物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

植被在拦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护坡护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防治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甘肃省舟曲县曾经是一个森林茂密、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关于舟曲县的遥感资料,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及耕地面积的扩大,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

舟曲县城作为区域人口聚集区,随着经济发展,县城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以县城为中心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就三眼峪沟小流域而言,乱砍林木、陡坡垦植、开山炸石、取土挖沙、修路建房等人类活动,一方面使林地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减少100公顷,40度以下的山坡林地已被大面积农田、裸地或民房所替代,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的活动。

另外,为了城市扩张和美化,河道城市化,大量侵占行洪河道也是舟曲“8·7”泥石流致灾严重的重要因素。由于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建筑物一方面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另一方面是建筑物及其内部的人财物损失使小灾变大灾。

认识二,作为人口密集地,沟道治理工程标准低且不完善,留有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薄弱,预警机制欠缺。

甘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和多发区。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件年年都发生。三眼峪沟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曾3次暴发泥石流灾害。

从这次发生的灾害看,目前水土流失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灾害预防及治理措施滞后,现有措施治理标准低;重视工程措施而轻视生物措施;缺乏长期、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对这次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沟道,舟曲县1996年曾作过规划,1997年也做过相关工程,2006年也做了一些拦防,因为后续资金的问题而没有完成,因此留下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导致流域存在大量松散堆积物;森林大量砍伐,耕地无序扩展,40度以下的坡地基本上都被开垦为耕地。

二是预警机制欠

龙虾引发80 年未解的泻湖病?

“龙虾门”事件发生后,很多市民都关心元凶是谁,甚至就连远在海外的一些专家,也予以了高度关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廖俊林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当前南京发生的“龙虾门”事件,在国外80多年前就发生过,并希望将这些情况提供给南京市疾控部门进行研究。

  昨天晚上9点,快报记者连线采访了远在美国的廖俊林博士。他告诉记者,这个病国外其实早就有,叫泻湖病,80多年过去后,这个谜仍然没有解出来,着实是一道生物“世界难题”。南京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两个病确实症状高度一致,但是否为一个病,还需调查。

  □快报记者 刘峻

  [最新提法]

  “我认为适当的诊断应是泻湖病”

  破解致病毒素仍是世界难题

  廖俊林是中国四川人,目前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工作,是公共卫生管理博士,曾就读临床检验专业。他昨天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博文,指出“龙虾门”的患者其实就是国外有报道的泻湖病,这一发现顿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廖俊林博士告诉快报记者,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被称为“泻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后来叫泻湖病,英文名叫Haff Disease。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泻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

  泻湖病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的鱼类产生。与南京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龙虾中毒”事件,当地曾曝出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之后,这个病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廖俊林说:“这个病很偶发,总是发病一阵子后就消失了,从各种现象来看,我认为适当的诊断是泻湖病,至于破解致病毒素,是世界难题,尚需生化学家努力。”

  [症状比较]

  “泻湖病症状与龙虾门患者相似”

  诊断和治疗都不难,但不能掉以轻心

  廖俊林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泻湖病一般是吃完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有吃三文鱼,也有吃龙虾的,涉及到的水产品总共有11类,有淡水,也有海鲜。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最关键的一条,CK指标,也就是肌酸激酶往往增高几十乃至上百倍。而在之前的报道中,南京龙虾门的诊断“金标准”,就是这个指标。

  鼓楼医院专家吴建中告诉记者,一旦这个指标呈几何倍增加,那就是横纹肌溶解症。而在有的重病患者里,确实存在尿液像酱油一样黑的表现。泻湖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中,大量补液是关键,由于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

8月15日,一名穆斯林儿童在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清真寺哀悼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并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新华社供图

  “我们如果总是把灾害简单地归咎于自然,逃避责任、掩盖矛盾,不注意问题的实质,更大的灾难就不可避免。”

  不能简单归咎于自然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归因有很多客观因素,诸如舟曲是“5·12”特大地震活动的影响区;舟曲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区;突发暴雨的影响等等。

  但是8月9日,在兰州,一个特别紧急会议上,部分参加“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的专家却达成一个基本共识:生态破坏也是造成此次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活动难辞其咎。

  这个特别紧急会议,是在论坛已于上午闭幕的情况下,尚未离会的专家在下午又发起召开的,旨在以生态学者的责任回应白龙江泥石流灾害的严峻挑战,并对生态文明论坛下一步行动如何更加务实地开展进行专门研讨。

  “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得到了甘肃省政府的极大支持,由中国生态学会,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以及甘肃省环保厅、林业局、旅游局、农牧厅、工信委等共同主办,意在把甘南州建设成为“中国青藏高原东部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同时使腊子口所在的迭部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县”。

  由于舟曲泥石流灾害,原定于8月8日开幕、8月12日闭幕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于8月9日上午便匆忙结束,去往甘南州和迭部县的行动计划被迫取消。

  “以前总说生态危机迫在眉睫,现在确实体会到了。这对我们参会者无疑是一个警示和提醒。”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正春参与了论坛的筹划工作。

  张正春在后来几天里又反思: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他曾前往舟曲考察,看到灾后人们踊跃捐款、政府忙于“灾后重建”,对于盲目的建设和单纯的热情,他深感担忧。

  当时他就意识到:舟曲的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不适于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大规模投资推动“灾后重建”,对于这个城市只能是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后果会更加严重。

  张正春表示,舟曲泥石流灾害既是地质灾害,也是生态灾害。“我们如果总是把灾害简单地归咎于自然,逃避责任、掩盖矛盾,不注意问题的实质,更大的灾难就不可避免”。

  生态破坏堪忧

  迭部在白龙江的上游,舟曲在白龙江下游,迭部、舟曲相邻。而白龙江是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最近有研究成果认为,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正源。

  “白龙江不是今年才发生泥石流、才截断白龙江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多次发生泥石流,曾截断白龙江两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王文浩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文浩关注这里多一些,他记得,那时每年七八月份,动不动就有泥石流,动不动就会阻断交通。

  当时,沿江修建的公路,特别在迭部、舟曲两县之间的交接处,一遇暴雨,就会出现山体塌方或者泥石流,有时需要推土机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交通。当时是事故现场两边的车辆交换着运输来往的旅客。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团队,刚刚为迭部县完成了《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严力蛟曾在去年去过舟曲,当时发现,舟曲与迭部地貌植被相差很大,满目所见,舟曲大都是荒山石头,而迭部相对要好得多。“说明植被、植物对这样的地区非常重要”。

  在历史上,舟曲森林茂密。迭部、舟曲与九寨沟相距不远,以前植被状况也相差不多。严力蛟表示,在20世纪70年代末,九寨沟停止森林砍伐,但是在迭部、舟曲,一直到90年代还在砍伐。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才被迫停止森林砍伐。

  “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砍伐,使舟曲成为荒山秃岭,生态难以恢复,舟曲发生的泥石流灾难,对迭部也是一个警示。”张正春说。

  “如果舟曲依然是森林茂密,如果舟曲县城的建设能够科学合理规划,这场泥石流难道就不能避免或者减弱吗?谁能保证舟曲的未来不会发生更加严重的暴雨和更加惨重的泥石流灾害呢?” 张正春追问。

  舟曲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张正春表示,由于长期的森林砍伐和严重的植被破坏,全国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已经很差,无雨则旱,有雨成涝,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涵养水分的条件已大部丧失,这是一个严重的生态危机。

  前一段时间张正春去若尔盖草原,发现以前的满目清水现在正变得浑浊。30年前,甘南的草原还能盖住牛羊,但现在远看是青草,走近就发现草根早已裸露,黄土已露出,一遇暴雨,草原上就冲出无数的小水沟,也将大量泥沙带入河流湿地。

  由于上游植被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很差,一旦下雨,泥沙俱下,现在在甘南州,洮河、白龙江一下大雨就浑浊,以前清澈见底的景象没有了。

  而以前黄河在甘南州境内也是清的,到了宁夏段才是黄色的,在草原很少有泥沙带入。“现在我们的黄河在青藏高原的草原地带就已经是黄的,说明草原退化,其水土保持能力已经非常差。以前水土流失是在江河的中下游才有的,现在是在源头。的确很严重。”张正春说。

  舟曲同迭部比较类似的一点,还在于水电站建设、矿产资源的开发比较多。白龙江干支流小水电密布早已遭诟病。“这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非常大,矿产资源开发、水电站建设大部分都是小企业做,其实政府没有得到好处,农牧民也没有得到好处。投资老板赚钱,生态破坏掉了。矿产已经开发的要改造,没开发的要控制,尽量不要新建。”严力蛟说。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表示,水利工程、水库、水电站对于减少洪涝灾害有好处,但也有很大弊病,诸如取石方、崩坡、植被破坏。同时,这样的水利工程如果设计不好,会阻挡鱼类洄游,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李文埕表示:“我就很奇怪,现在白龙江沿岸有那么多水电站,但老百姓生活不能用电、用不起电。”

  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钟林生在这里调查发现,只有一个村庄免费使用电,其他村庄都是买电,而且电费很贵,但所看到的草场、山地由于修电站遭到很大破坏。同时,当地村民由于缺少便宜的电能供应,也不得不上山砍柴作为生活能源而破坏植被。

  怎样才是建设性举措

  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陈利顶认为,生态文明,也是一种理想与境界。文明应该有很长的历史内涵,经过很长的历史沉淀才能够形成,不是一个项目就能实现。“这就需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步步去落实”。

  张正春表示,从白龙江来说,剩下的最后一个据点就是迭部。如果迭部保护不好,对整个白龙江就是很大威胁,这也说明生态保护已刻不容缓。要开辟绿色道路,为建设生态文明找一个出路。

  此次先期在兰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议程之一是审议《白龙江腊子口水利风景区规划》,钟林生任规划组组长。

  包括“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策划者在内,筹划申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希望对白龙江的水资源保护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和法律法规保障,并进一步引起水利部的重视,把迭部段白龙江(紧接舟曲白龙江上游)的生态环保问题纳入到国家保护渠道。

  “现在看来,这个规划是真正保护白龙江、真正防患于未然的规划,走到前面了。这是对舟曲的很大贡献。”钟林生说。

  当时在审议会上,水利部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处处长詹卫华表示,入选水利风景区,将在水利工程项目申请上被优先考虑,对下一步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都会带来便利,包括争取国家投资,进行水土保持、水电站改造等都可以与水利工程资金相结合。

  詹卫华提醒,水利资源不仅仅是水电站这样的水能资源,它也包括防汛抗旱,包括水、土、渔以及水文化等等一系列资源。

  “如果我们及早发现和重视舟曲生态破坏如此之严重,可以及早加以预警和防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学系主任章家恩教授说。

  章家恩是“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最早的发起人、创始人和推动者之一。

  就在论坛在兰州举行的几天时间,他也参与了几个规划的论证、成果发布与研讨等活动,除了《白龙江腊子口水利风景区规划》、《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还有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首席研究员董锁成牵头承担的《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章家恩表示,围绕甘南以及迭部的规划,一定要考虑该地区的生态风险、生态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相关的建设规划应包括怎么使植被恢复和重建,应包括脆弱的滑坡体如何处置,以及必要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等。

  “在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和灾害诊断也不可缺少。”章家恩说,只有这样,所制定的规划才能落到实处,才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带来好处。

  在章家恩看来,在甘南,甚至整个甘肃省,最重要的是打造生态软实力,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而目前在该地区狭小的河谷地带进行较多硬质设施的建设,包括到处毁林挖矿、建筑房屋、修水电站、进行游乐设施建设等都是不足取的,应加以制止和防范。

  这个软实力,不一定要去做现代化的农业建设,也不应是简单地追求工业GDP,而应把该地区特殊的自然生态价值、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价值和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价值等,充分发挥和提升出来,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软实力也会得到提升,最终也会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创造绿色GDP,而不是大兴土木。”章家恩强调。

  对于生态学工作者的责任,章家恩认为,现在不是缺少生态理论,也不一定是缺少生态技术,更多的是缺少生态信仰和生态责任。目前,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是这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自然、生态不是持有友好和谐共处的心态。如果我们不复归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不能善待、善管和善用自然,不能树立全民的生态信仰,我们的学术报告、生态规划讲得再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章家恩提议,下一届生态论坛不一定仅仅是开会,坐而论道,而应该是从概念到行动,需要生态学家到现场开展生态调查,解决实际生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才能给地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实效。另外,可考虑在过去的“红色长征”沿线,特别是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多点联动召开下一届生态文明论坛,以唤起全国和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并付诸行动。

  “我们在甘南迭部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非常必要,迭部在生态功能区划上属于限制开发区。是生态脆弱区,也是生态敏感区,植被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严力蛟说,“如何防止舟曲这样的生态灾害发生,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生态文明规划,规划要有可操作性,可以落到实地。”

  现在西部开发招商的很大问题是“饥不择食”,只要有资金进来就可以。严力蛟认为,应设两个门槛:一个是资金准入制度,小企业不能进来,否则建设不好反倒是破坏;另一个是环保准入制度,污染企业钱再多也不能进。

  严力蛟建议,生态建设也要纳入对地方乡镇领导政绩的考核体系。

  王文浩说,藏族有很好的生态观和习惯,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藏族朝山拜水,山父水母,对山、水是真正的崇拜。把藏族同胞动员起来,不砍树了,规划保护起来就很容易。要引导、发挥干部和百姓良好的生态观和积极性。

  钟林生认为有几个工作可以持续,比如针对甘南的生态建设,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设立小基金项目,吸引大批年轻力量来做,“不是临时补救性的研究,而应是长期研究”。

  王文浩说:“保护好甘南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对于保护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意义重大。下游地区应该反哺上游地区。”

  钟林生同时建议,就一些问题在政府层面形成提案和建议,也包括通过专家的咨询意见,比如院士咨询报告上报,这 “有时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