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高科技发展所做的若干事

来源: 2019-08-27 10:53:2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一, 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称为“臭老九”。 对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来说,“臭老九”一词并不陌生,它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这顶文革时期发明的“桂冠”,中国知识分子戴了近20年之久。

1978年3月,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向世人宣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随着这一宣告的发出,广大知识分子背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沉重的十字架终被摘去。他们,特别是一些老知识分子,个个欢欣鼓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第二次解放”。

1975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明确谈道:“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亲自决策启动“863”计划

1986年3月,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联名向中央领导同志写信,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两天之后,即3月5日,邓小平就在这个建议上作出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紫阳同志主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央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论证,制定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因是1986年3月提出的,故简称“863”计划。

“863”计划实施后,上万名科学家协同攻关,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天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等技术领域可以与世界技术前沿直接对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自主发展高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

1988年8月,与“863”计划相衔接的“火炬”计划,即《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开始实施,其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991年4月,邓小平为“863”计划工作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三,重建国家科委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总觉得科学教育目前的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重建国家科委,这个意见我个人比较赞成。什么时机合适?怎样组成?是否把军队方面的科研也统一管起来?这些问题要经过中央、国务院研究,暂时不作结论。但不管采取什么组织形式,都要搞统一规划。”正是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国家科委迅速恢复。1977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动员了 1000 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规划的研究制定。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 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同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转发《 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八年规划纲要》包括前言、奋斗目标、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科学研究队伍和机构、具体措施、关于规划的执行和检查等几个部分,确定了 8 个重点发展领域和 108 个重点研究项目。同时,还制定了《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任务》、《基础科学规划》和《技术科学规划》。

四, 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

1975年3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和建造问题的报告》(753工程)。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报告,并转送周恩来批示。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在病床上审阅并批准了这个报告。

1977年9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主任阿达姆斯时,他向邓小平提问: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开展高能物理研究,搞高能加速器? 这是很花钱的。邓小平富有远见地说:“建造加速器是很花钱的,又很费时间。但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既然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得看高一点,看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他强调不搞是不行的。

1979年全国上下正在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有关部门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决定停建“八七工程”。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经历20多年,几次反复,此时又遇到了新的挫折。面对这种情况,39位中国高能物理学家于1980年5月22日联名上书中央领导人,恳求高能物理实验中心工程不要下马。对此,邓小平批示:“此事影响太大,不宜下马。” 

1981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李昌、副院长钱三强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报告,请求批准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尽管当时仍有不同意见,但邓小平果断决策,同日作出批示:“这项工程已进行到这个程度,不宜中断,他们所提方针,比较切实可行。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 3天后,在会见李政道教授之前,邓小平再次指示万里、姚依林和中国科学院领导:“要坚持,下决心,不要再犹豫了。”在谈到工程经费和进度时,邓小平说:“按5年为期,经费要放宽一些,不要再犹豫不决了,这个益处是很大的。”。

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对撞机工程计划任务书,同年12月中央决定将对撞机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邓小平点将,成立以谷羽任组长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领导小组。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又一次来到高能物理研究所,并即席发表了“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

他说:“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有些方面落后,但不是一切都落后。这个工程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李政道和其他国际朋友的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这个工程不完全是照搬过来的,中间也还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创造。”

“总之,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