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大跃进、人民公社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

沈志华:大跃进、人民公社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在天安門城樓檢閱。

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中苏分裂的原因。沈志华教授则给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他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政策,对于中苏同盟的破裂,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1957年11月,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召开,中苏之间的分歧已经开始显露,毛泽东想取代苏联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没有通报苏联的情况下突然炮击金门,并导致远东危机的升级,得罪了苏联。赫鲁晓夫因此很不满意,决定停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不过,这还不是中苏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赫鲁晓夫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这激怒了毛泽东,因此毛泽东决定与苏联决裂。

毛泽东1957年11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到莫斯科。尽管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要“以苏联为首”,但事实上他摆出了看不起苏联的架势,至少要与苏共平起平坐。

很快,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的奋斗目标:15年后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大跃进开始了。在毛泽东看来,如今“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已经到了东方。毛泽东在4月15日宣布: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是那样长的时间了。10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10年可以赶上美国。

沈志华认为,毛泽东表面上谈的是赶超英美,实际上的目标是要超过苏联。毛泽东说,林彪在延安曾谈过,将来中国应比苏联强。“那时我还有点不大相信,我想苏联也在进步呀!现在我相信了,完全有可能。”5月18日毛泽东在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明确讲:《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6月21日,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称:我们3年基本超过英国,10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展开了。1958年7月1日,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作《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的讲演,首次公开了毛泽东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总体方案,即把公社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沈志华认为,到1958年底,毛泽东不仅坚信中共已经找到了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且感觉到,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将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社会。

苏联领导人第一次对外谈论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11月30日。根据波兰的档案记录,那一天赫鲁晓夫在与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会谈时,表示了对人民公社的反感。不久以后,西方传闻,苏联领导人私下发表了对人民公社的不同看法。尽管后来苏联报刊驳斥说,这是汉弗莱在造谣,但谁也无法否认,其后不久赫鲁晓夫在公开场合谈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时,是在含沙射影地批评中国的人民公社。

据当时在苏共中央负责中国事务的库利克回忆,那时在莫斯科留传着这样的话:在全世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只有一个理论家、哲学家,这就是毛泽东。而赫鲁晓夫只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种玉米的实干家。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搞人民公社是真正找到了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而苏联没有找到这条道路。赫鲁晓夫听到这些话后非常生气。

沈志华认为,毛泽东希望他的创举得到国内外,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然而,1959年,大饥荒开始了。庐山会议召开时,毛泽东对彭德怀非常不满,并决定教训那些非议自己的人。

外交部给毛泽东发来报告,说在苏联干部中普遍反对中国的政策,认为这是毛的错误。甚至,赫鲁晓夫本人也加入了对毛泽东的批评。毛泽东批示:将有关材料印发会议代表,“请同志们研究一下,看苏联曾经垮台的公社和我们的人民公社是不是一个东西;看我们的人民公社究竟会不会垮台;……合乎历史要求的东西,一定垮不了,人为地解散,也是办不到的。”毛泽东认为彭德怀就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决定反击赫鲁晓夫。

之后,赫鲁晓夫第三次来华访问,双方领导人会谈时发生了严重争吵。苏联人认为中国领导人非常傲慢。毛泽东决定给赫鲁晓夫上课,是他放弃对中国的偏见。然而,苏联领导人依然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进行怀疑、蔑视和批评。1960年4月,为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中共中央组织发表了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共中央对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革命、战争与和平、帝国主义本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看法,表面上是批评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矛头直指苏共中央。

沈志华认为,毛泽东心中的目标是要为世界社会主义各国树立一面旗子,让中国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榜样。然而,在莫斯科看来,北京发动的这次理论攻势是向苏共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挑战。于是,出现了苏共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围攻中共代表团的场面。赫鲁晓夫决定教训中国。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撤退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从而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这样,两党两国的关系,就公开破裂了。沈志华认为,社会主义盟国之间,不仅要求对外政策的统一,而且强调对内政策的认同和一致,否则就会被指责为破坏团结和友谊。问题的实质大概就在于社会主义同盟关系中固有的某种结构性弊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