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雷洋案牵动中国法治建设信念

来源: 2016-05-18 15:25:0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对雷洋案的调查牵涉到人们对法治建设的信心。

一周多来雷洋案件不仅成为中国媒体报道焦点之一,普通公民对这一悲剧持续关注热议,涉及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信念。

虽然周末开始雷洋尸体进入检验阶段,需要等待完整报告才能定论雷洋突然死亡的真正原因;但涉及雷洋死亡案的报道仍然高居很多中国网站点击榜首之列,远远超出前高官令计划被公诉新闻的吸引力,显示中国民众的公民权益意识普及和对社会正义风气的期待。

年仅29岁的外地青年,人大硕士毕业,工作体面,定居首都,孩子初生,家庭老幼团聚,这恐怕是无数的已经定居城市,或者通过寒窗苦读、背井离乡前往中国大城市的年青人人生奋斗的梦想目标。

但在公众场合被“数名便衣警察”暴力拘押,呼叫求救无果,被强制铐手铐,和家里亲人失联,随之突然死在警方拘押之中;随后在死亡原因得不到有力解释、本应该有的执法影像证据缺失的情况下,被警方一再在媒体上公开指责“嫖娼”,这些恐怕都是普通公民的噩梦。

人命关天是中国古老的成语,是指有关人命的事情关系及重大,不能忽略。这个成语更多是给手中握有权力的人的提醒。不论当时事件当事人对错,事件曝光后昌平警方避开“非正常死亡”的关键问题,对家属有关雷洋死因质疑和执法监督仪器等问题均不能给出信服的回答之际,一再在公众媒体上渲染“嫖娼”细节,显然不是尊重死者、尊重生命的态度。

从回顾过去的悲观角度,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教授就此对BBC中文网表示,雷洋的案件不幸又让人重新想起十年或数十年前警察或安保人员违法暴力对待嫌疑人酿成恶果后,又试图掩盖真相的历史。

法治体制

中国公众就雷洋案提出一系列疑问,涉及到涉案便衣人员是否具有警察资格、警方执法程序是否公正、执法度是否合适等,折射出公众对中国政府建设法治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社会基层实际状况落差的态度。

在中国国务院2004年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11年后,去年底,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组织编写和发布《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5》,对中国100个重要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和观察,显示大多社会公众对当前的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是不满意的。

调查结果称,中国仍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评估城市的法治水平处于不及格状态,其中包括当地政府信息不够公开、执法人员素质差、机关人员行政腐败问题。

布朗教授表示,雷洋案件到目前显示出一种不透明、缺乏追责的状态,这对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具有严重破坏性的。

法治信心

雷洋案也反映出在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沟通、社会信任的不足。但此案在媒体上受到的关注、家属、律师的要求,北京检察机关的介入,也体现在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司法程序的推动下,官方认识到这个案件对法治社会建设整体可能产生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法律是建立在尊重公民权利的基础之上的,完全不同于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商鞅立法,后者是:国家即朝廷立法,不服也得服。秦国的灭亡也证明了不符合民众利益的恶法是要摧毁统治基础的。

但是,法治社会的建立必须得到多数民众的衷心拥护。

美国学者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认同,否则就不会运作。”如果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和认同感,就不会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也就谈不上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

中国著名法学专家范进学近年就撰文指出,中国的法律问题不同于西方,中国当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和守法精神,如何克服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及其人员的滥权问题,以及如何树立法律的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

这恐怕也需要政府、民众、司法、执法、社会、媒体等各方面共同长期的努力才能做到。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