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发现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融资模式

来源: 2015-12-18 12:22:3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国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增长模式其实是外资拉动+计划经济+私营经济。国家的计划已经不再是主导,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作用。这大概就是lz的“打鸡血”。一个典型是温家宝的四万亿。而最主要的是外资拉动,根据外资的投入发行响应的人民币,成为发展的资金。现在外资已经不可能继续增长。新的投资连维持现有水平都不可能,甚至还有外资撤走的情况发生。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增长点归根到底看中国的客观需求,外资只不过是看到他们有利可图的部分才会进来,现在他们认为没有那么多的利润可图就不会大规模进入,而且无论如何外资不可能继续按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

外国经济学家所谓的投资驱动实际上就是扩大再生产,其中一部分是投资在生产资料上,另一部分投在人力资源上。而他们更多的是投在生产资料相对较少,因而周转快,利润率高的项目上。但是中国,以及任何以个国都会还有一些需要,是淡村的经济效益(商业效益)比较差,投资时间长固定资产比重搞的项目。这些项目是一般外资不肯投入的。这些项目只能由国家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可能逐步推进。举一个例子。中线南水北调现在已经成功,2015年已经调水90多亿吨,北京也已经用上着想巨大工程提供的水流。

这个工程是50年代毛泽东视察黄河之后提出的。现在东线和中线已经完成,西线也在筹划之中。但是这些都是50年代到六十年代规划的,主要的目标还是改善中原和京津冀这些发达地区的供水。还不是从中国国家资源的总体利用改造的全局出发的国土整治改造计划。中国,由于地形的天然条件,人口集中在东南一侧。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地理学家胡焕庸就发现,如果我们从黑龙江畔的黑河,到云南边境附近的腾冲划一直线,这条线以东,东南半壁,土地为42.9%,人口占94.4%;西北面,土地面积占了57.1%,人口只有5.6%。虽然过了八十多年,这些数字有所变化,但是大体上还是基本如此。

而中国的水资源恰恰跟这个人口分布转了八九十度,最富裕的是西藏和云南高原和南方一代,而中部和西北则干旱地区。而且西南方的丰富水资源又有相当一大部分流出国境。如何统筹用好我们国土内的这个宝贵的水资源,实在是有关国运的头等大事。

这下年来,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断挑战所谓专业的水利界人士固守的50年代的调水观念。中国水利资源是个客观存在,但是就是这个很客观很直观的事实,人们认识起来也充满了以外的干扰和误区,需要付出过高的努力才能达成共识。然而事实终究胜于雄辩。中国水源的现实正在不断被认识。这要感谢互联网,事实真相借助这个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简直是什么权威也阻挡不了,谁要硬是坚持错误就只能碰的头破血流。

合理利用水资源,这个命题我想今天在中国,或者在华人的圈子了,没有人能反对吧?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从哪里来?

既然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是根据外资的流入发行人民币,提供开发资金,而外资的流入也是根据他们看到的需求,那么我们自己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可能,由国家银行提供一笔发展基金呢?只要这个基金的额度不会导致过高的通货膨胀。我认为可以根据经发展的其他方面的态势每年提供GDP3%以内的发展基金用于国家的基本的基础建设。加上原有经济的自然发展,总的经济增长率可以长期保持在6~7%的高水平。如果这个高速度能保持三十到五十年,中国的面貌将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