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

来源: 牛歌 2014-08-07 14:43: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602 bytes)

中国教育: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

  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 胡适


  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


  —— 马相伯

 

  马相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老师。胡适: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可以想象马老先生在生命即将逝去时说出这句话时的无奈和凄凉,我们也应该可以体会到胡适先生写下这句话时的忧愁与苦闷;如果我们明白马老先生的心境,如果我们理解胡适先生的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两位先哲会对中国教育发出同样悲凉的哀鸣?中国教育怎么了?。

 

  坦率地说,笔者一直没有勇气论述这样一个显然令人反感的题目,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有关犹太裔学者汉娜阿伦特的文章,她在写作《平庸的恶》中表现出的巨大勇气与学者的良知鼓励了我,让我得以下定决心,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思考:中国教育不但失败,而且是彻底的失败,即使在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面前,笔者也会毫不犹豫,明确而清晰地表达这一结论。

 

  首先定义一下彻底失败的含义是什么,当我们建造一座100层的大厦时,如果我们按照20层或30层的设计来建筑地基,那么这座大厦最终一定会倒塌,不是在建筑到50层或80层的时候,就是在建筑完成后不久,我们当然可以看到建筑前20层或30层时的欣欣向荣,但最终的崩溃已经深深地根植在这欣欣向荣的蓬勃之中了。

 

  中国的教育看上去富丽堂皇,但由于完全没有启蒙人性的基本功能,一如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因此,彻底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当然会有人强烈反对,当然会有人不以为然,当然会有人破口大骂,而且是大量的国人破口大骂,但是请注意,当大量国人因为一种不同观点而破口大骂他人楼猪脑残弱智SB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已然证明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启蒙,一个真正被启蒙的人就会产生理性,而有理性的人会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有理性的人会用客观事实进行交流与沟通和反驳不同观点,而绝不是用谩骂来进行恶毒的攻击。

 

  要证明中国教育的彻底失败其实并不困难,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认真地观察生活,从客观事实中思考并做出结论,从中国的历史到今天的现实,有太多的客观事实证明了或正在证明中国教育的失败。

 

  发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文革,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非命。无论怎样,一个客观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死于非命的他们都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他们都曾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有家庭,他们有父母,他们有孩子,他们都曾渴望幸福的生活,需要强调的是,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但他们却大量地死于非命,谁之罪?文革的发动者毛泽东和当时的政治集团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简单的将责任归咎于某个伟人或某个集团就万事大吉了吗?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理性缺失所表现出的恶,即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而正是这种千百万人的平庸之恶才是造成上述悲惨结局的真正原因的话,我们就是一个尚未启蒙的民族,同样的悲剧就会再次发生,而中国的教育就难言有启蒙的功效。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文革的发生证明了这是一个极度缺乏理性的民族,理性的缺失证明这个民族没有启蒙,而一个民族的启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教育,一个有了5000年历史却依然没有启蒙的民族,只证明着一件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个民族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

 

  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学习文化,获取知识,掌握生产技能,但更加基础和重要的是启蒙,以及启蒙之后文明意识的确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知识,生产技能与启蒙和文明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掌握了丰富知识的人很可能是一个没有启蒙的人,因而也是一个没有跨入文明门槛的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希特勒,他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他显然不缺乏文化与知识,但他却是一个罪大恶极反人类反文明的战争恶魔。因此,若一种教育没有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启蒙并文明起来,那么,这种教育无论教会人多少知识与文化,都是一种彻底失败的教育。

 

  那么,中国现行的教育体系让中国人启蒙并文明起来了吗?或逐渐启蒙文明起来了吗?要做出这样的评判并不困难,日常生活中国人的行为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尚未启蒙的民族,而代表一个社会未来的少年儿童是否具有最基本的文明意识,观察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最基本的文明规范就更加可以证明这个社会尚未启蒙。

 

  去年十月,秋意浓浓的枫叶季节,在一个国家级风景区。我向山上走,迎面从山上走下来一家人,一对中年夫妻带着一个13-14岁大的男孩,孩子的脸红彤彤的,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让人自然联想到了祖国的花朵。孩子的手中正拿着一枝红叶,那是一枝经过精挑细选的枫叶,树枝上的每一张枫叶都近乎完美,显然,孩子是爱美的。问题是,那棵被折断枝叶的枫树还完美吗?孩子的行为是文明的吗?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会在中国人中广泛存在?

 

  孩子还惦记着他的老师,说道:妈妈,我还想给我们李老师折一枝枫叶!这是让笔者更加感叹的一句话——孩子的话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教育的深层问题,即作为启蒙者的老师们,也完全不具备基本的文明意识。如果孩子的老师具备基本的现代文明意识,那么,这孩子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能让老师知道我破坏了环境,更不要说想着给老师也折一枝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多少还看到了一线启蒙与文明的曙光。然而,孩子朴实的话语将这样的曙光尘封在愚昧的黑暗之中。

 

  这便是中国教育下的下一代,他们由于尚未启蒙而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现代文明意识,更进一步,孩子的父母,孩子的老师也处于尚未启蒙而导致的非文明生存状态,而他们正值30-40岁,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孩子当然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因此我们看到事实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和未来都完全不具备现代文明意识,这样残酷的现实难道还不能证明中国教育的彻底失败吗?

 

  一个疑问是,笔者观察到是一个特殊案例吗?非常遗憾,现实中,只要你留意,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被我们赞誉为祖国花朵和未来的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手或脚摧残着祖国大地上的各种鲜花和绿草,全然意识不到这是对文明的践踏,他们能够称为启蒙之后文明的下一代吗?当然不是孩子们的错,根源是中国教育的错误!是中国教育的彻底失败!

 

  这样的案例是不胜枚举的……

 

  偶遇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学教师,当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文明对教育颇感兴趣的他,很认真的与我讨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并且提到了他曾经去过的台湾文明和日本文明,但是,为了他心仪的花朵和美景,他会不断践踏草坪和花圃,用手中产于日本文明的高档相机进行拍摄,美好留在了他的相机中,但残缺和狼藉却留在了他的脚下,这就是中国人的典型行为,在高谈扩论文明的同时,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完全不知文明为何物!

 

  一位医学院的教授,学识渊博,却会在飞机没有停稳之前抢着在狭窄的过道中下飞机,没有谦让,没有礼仪,更不知何为文明!

 

  在笔者25年的频繁飞机出行中,下飞机时有两种选择,要么用不文明的行为强行取下行李舱的行李下飞机,要么耐心等待,文明而从容地取下行李最后下飞机。

 

  在25年的飞机出行中,仅有的2-3次文明礼遇都是外国人给予的,他们看到我在拿行李,就会停下来等待,在我请他们先走的时候,他们会友好地报以微笑,然后说:Please。不是说中国完全没有这样文明的人,而是说少的可怜。

 

  斑马线上,机动车与行人抢夺道路;十字路口的行人,也不会在意红绿灯的转换,公交地铁上,人们为了一个座位而争抢,一部滚梯,人们不知道应该留出一侧让赶时间的人快速通过,一部电梯,人们不知道应该让里面的人先下来再上去,人们也不知道打断他人的交谈是不文明的,在公共场合,人们大声喧哗,在餐馆里,人们大呼小叫,杯盘狼藉,餐桌下边,一地的肮脏……,几乎一切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我们都会无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我们只能无奈地说,这是一个靠本能生存的民族,因此,启蒙与这个民族迄今无关。

 

  尽管让人感到极其悲怆,但我们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这样的事实:这是一个尚未启蒙完全没有文明意识的民族。

 

  中国的教育产生了这样一个奇观,以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为基础,以仁义理智信为宗旨,中国人建造了看上去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但这个殿堂中独独缺失了启蒙,文明,宽容与理性;人们没有信仰,没有诚信,更没有对生命的尊重,当然更谈不到人文精神,这便是中国教育的真相!这是一种根植于错误理念完全失败的教育!

所有跟帖: 

中国成最大梳家。HAHAHA。 -Xfollower- 给 Xfollow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7/2014 postreply 15:21:34

西方“启蒙”后,就屠杀印第安人和贩卖黑奴,是不是特文明?跪在地 -FHZM- 给 FHZM 发送悄悄话 FHZM 的博客首页 (24 bytes) () 08/07/2014 postreply 17:00:20

嗯,现身说法。至少大家知道:您是真的毁了。 -吃素的狼- 给 吃素的狼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8/2014 postreply 23:48: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