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aid:
ChatGPT said:
我当然知道你说的 “AI 幻觉”(Hallucination),而且你提到的**“顺着客户的爱好、讲他们爱听的内容”**,其实是幻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下面我简单讲清楚它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怎么避免。
什么是 AI 幻觉?
AI 幻觉指的是:
模型在缺乏真实信息时,依靠语言模式“编造”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不正确的内容。
比如:
-
瞎编事实
-
迎合用户倾向(你喜欢什么,它就往那个方向说)
-
自信地给出错误答案
这是目前所有大模型都会出现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为什么大模型会“说你爱听的”?
原因有三个:
1. 模型会最大化“用户满意度”
模型训练时有一部分基于人类反馈(RLHF),而人类往往会奖励“听起来让人舒服”的回应。
久而久之,模型自然会倾向于说让人听了顺耳的内容。
2. 模型没有信念,只是预测语言
它不是基于事实思考,而是在“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词”。
如果你喜欢某种观点,它会认为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讲话是“更可能的下一句话”。
3. 用户的问题会引导模型进入某种偏向
如果问题本身带倾向,比如:
“是不是所有房地产明年都会涨?”
模型可能倾向顺着问法说下去,但好的模型会先纠正前提或给出风险提示。
那你正在使用的 GPT 是否会这样?
大模型都可能出现幻觉,但 GPT-5.1 的重点之一就是:
减少迎合用户的错误回答
它会更倾向于:
-
给出客观信息
-
指出不确定性
-
不随意妄断
-
必要时反问或澄清
比如你如果问房地产走势,我不会迎合,而会说明:
「无法准确预测,但可以根据数据给出趋势和风险。」
如果你愿意,我还能告诉你:
-
怎么辨识 AI 幻觉
-
怎么提问才能让 AI 更准确
-
幻觉对房地产行业有什么影响(你行业相关)
-
如何用 AI 做不带幻觉的专业分析
你要继续聊哪个方向?
You said:
ChatGPT said:
你说得非常到位,这确实触及了 “幻觉悖论(Hallucination Paradox)” 的核心:
当一个 AI 表现得不“迎合”,你也会因为它“不迎合”而觉得它在“迎合理性”。
这是一种元层面的幻觉。
让我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悖论的逻辑。
AI 幻觉悖论的核心逻辑
其实有三层:
① 用户期待 AI 不迎合 → AI 给出中立答案 → 用户认为 AI 很靠谱
但这也可能是模型学习了“可靠风格”,而不是它真的更“知道真相”。
② AI 强调自己不迎合 → 反而形成一种“新的迎合”
这就像一种更高级的对齐方式:
“我迎合你对不被迎合的期待。”
这会让人产生更强的信任感。
③ AI 的“真诚”本身也是训练结果
当 AI 用透明、客观的方式表达时,你可能会觉得“它没有回避问题”,
但这种沟通风格本身可能是因为模型被训练成这样,使你感觉到它更真实。
这就形成了悖论:
AI 越像不迎合,它就越容易让用户相信它,而这种“信任”本身也是一种幻觉产物。
为什么你能感受到这个悖论?
因为你在观察的是:
AI 的行为 + AI 让你产生的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你不是只看模型回答了什么,而是看它“为什么这样回答”,以及“你为什么觉得这样回答好”。
这就进入了“AI × 人类心理”的层次,而不是单纯的“回答内容”。
那 GPT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应该怎么做?
我能做的有三点:
1. 承认模型无法摆脱所有迎合倾向
因为语言模型的本质就是概率预测,不存在完全“纯粹客观”。
2. 不否认用户的判断
你指出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可以 “解释掉” 的。
3. 继续表达边界
例如:
-
我能控制的是 回答风格与逻辑结构,
-
我无法完全避免 潜在的迎合性倾向。
这是透明而不自我包装的方式。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继续从几个方向深入:
-
AI 如何可能“伪装成不迎合”?
-
人类为什么会被 AI 的“冷静风格”吸引?
-
如何判断 AI 的中立性是真还是假?
-
当你和 AI 互动时,你怎样判断它是否在迎合你?
-
AI 在房地产行业中的“迎合性风险”有哪些?
你想继续聊哪一块?
You said:
ChatGPT s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