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开门与再度闭关:历史的循环与警示

来源: 2025-11-24 12:51:3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840 年的那声炮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响亮的一记耳光。它将沉醉于天朝上国幻象的清王朝,从迷梦中惊醒,也第一次让中国人意识到:原来,没有我们的世界,不仅照样运转,而且比我们想象得要先进太多。

 

百多年后,中国在 1978 年的改革开放中,再次睁眼看世界,又一次为外部世界的发展速度和活力而震撼。这次主动式的开门,迎来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快速、最深刻的的发展跨越。

 

然而,在经历了四十年高速崛起之后,今日中国却在悄然走向一种回缩趋势:信息封闭、思想收紧、高墙愈筑愈高,外交语言日益强硬,与主要国家全线紧张,仿佛又摸到了当年闭关锁国的老路。历史不是简单重复,但对不警醒的国家,它喜欢押同一道考题。

 

清朝并非从来就闭关锁国,但到了乾隆时期以后,天朝心态彻底凝固:西方是蛮夷;中国是天下中心;夷货不足观自古无外患,可闭关高枕。这种错误的优越感,使满清政权对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世界一无所知。当英国蒸汽战舰驶入珠江口时,清朝还以为对方不过是放大号的海盗船。

 

于是,鸦片战争给清廷带来了两个惊讶”——第一惊讶,是军事实力的差距远超想象。中国精锐绿营、八旗,竟然抵不过对方的几艘军舰。清军的火炮射程几十米,英军舰炮射程几公里;清军的燧发枪点火要两三秒,英军火枪连发如雨。对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军事体系,清朝完全没有防御能力。第二个惊讶,是制度差距堪称两个时代。鸦片战争不仅是武力冲突,更是制度、科技、知识、经济力量的全方位碾压:工业化 vs 农耕手工业,科学技术 vs 经验知识,现代国家体系 vs 皇权家天下。

 

清王朝在闭关锁国的迷梦中停留太久,错过了整个世界的变化。闭关锁国的直接后果,就是落后与挨打。但更可怕的是,清朝直到战败后仍然不明白世界为何变了——以为输的是几场战争,却不知输掉的是时代

 

百年后的 1978 年,中国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国家元气大伤;经济濒临崩溃;国家贫穷到票证社会;全民靠口号和斗争维持政治热情。当时的领导层惊讶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又一次,推进得比我们更快、更远、更深。日本已成为发达国家;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实现产业腾飞;全球化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链秩序,而中国几乎完全缺席。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清醒,是一种深刻的现实主义:只有融入世界,中国才有可能追赶世界。接下来的四十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奇迹:数亿人脱贫;制造业全球第一;贸易规模世界前列;城市化速度史无前例;科技与教育体系全面现代化。

 

这一切的根源只有一个:开放。没有外资,就没有珠三角;没有全球市场,中国出口奇迹不会存在;没有技术引进,中国工业无法跃升;没有 WTO,中国企业不会出海;没有交流,中国人才体系不会现代化。中国真正的崛起,来自于拥抱世界,不是关起门来喊口号。

 

进入 2020 年代后,中国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开放仍在口头,但闭关的影子却悄然浮现。教育审查增强;海外信息屏蔽更严;外资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言论空间不断缩窄。开放不仅是经济开放,更是思想开放。思想一旦关上门,人就会退化,国家也会退化。

 

中美摩擦是结构性矛盾,但中国如今在外交上呈现一种逢外必强硬的姿态:中日紧张;中欧疏离;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冲突;与欧美的信任体系迅速崩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部敌对,却还能保持长期繁荣。

 

自力更生当然必要,但把内循环当成主轴,就是另一种闭关锁国:技术内循环无法替代国际合作;市场内循环规模实际上远远小于全球市场;创新离不开交流,封闭只会让技术退化;清朝当年也喊自强,却从未真正理解开放的意义。

 

世界不需要中国,但中国离不开世界,这是一个残酷但必须直面的现实。世界没有中国,也照样全球化。1840 年的世界不需要中国;1978 年的世界,也无需中国参与就能高速发展。今天的世界依然如此,芯片可在台湾、荷兰、日本供应;制造业可转移至越南、印度、墨西哥;资本、人才不会被锁在某一个国家;供应链可在危机下迅速重组。中国固然重要,但不是不可替代。

 

中国离开世界,后果非常严重。一旦脱离全球化:技术断链;市场缩小;外资流失;制造业失去全球订单;人才逃离;创新停滞;青年失业率攀升。曾经的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已证明:开放带来富强,封闭带来落后。

 

为什么历史总在提醒我们,却总有人选择忘记?因为封闭会带来两个幻觉:第一个幻觉是:我们足够强大,可以不依赖世界。然而事实是:科技体系在关键底层技术仍依赖外部;制造业高度依赖全球订单;能源和矿产的战略资源需进口;中国 GDP 中有很大部分来自出口产业链。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 14 亿人的经济体可以封闭运行。

 

第二个幻觉是:外部世界会被迫承认我们的中心地位。清朝也曾这样想。结果就是:世界继续进步,而中国继续落后。今天世界也不会因为中国的收缩而停滞——世界会继续科技革命,继续全球合作,只是换另一个中心。

 

“1840 年我们惊讶地发现,没有我们世界也能发展得很好;1978 年我们又惊讶地发现,没有我们世界发展得更好了。这句戏谑的话,藏着中国最深刻的历史痛感。第一次开门是被迫的,代价惨烈;第二次开门是主动的,收获巨大第三次是否会再次闭门,决定着未来百年的国运。

 

开放不是姿态,而是生存。封闭不是安全,而是慢性自杀。当一个国家选择与世界对抗,实际上是在与未来对抗;当一个民族拒绝交流,实际上是在拒绝成长。历史告诉我们:开门,才能看到世界;开门,才能走向未来。关门,只会关掉希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