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siatimes.com/2025/11/japans-railgun-locked-and-loaded-to-kill-chinas-hypersonics/
-
日本 Railgun 的實測突破
-
日本技術單位(ATLA)在其試驗船 Asuka(飛鳥號) 上成功進行了軌道炮射擊實驗。
-
射出的彈丸是形狀像飛鏢 (dart-shaped)、穩定飛行,有多點命中目標艦船,顯示武器穩定性跟殺傷力都有一定實用潛力。
-
根據公開數據,該炮彈速度接近每秒 2,300 公尺 (~Mach 6-7),而且炮管壽命 (可以發射次數) 已超過 200 發,比早期進展更好。
-
試驗存放/供電系統非常龐大:要用 4 個船運貨櫃來提供發射所需能量與冷卻。
-
-
對中國高超音速武器 (Hypersonic Threat) 的戰略意義
-
中國擁有高超音速導彈 (例如 DF?17) 和其他彈道 /巡航能力,這些武器對日本現有的導彈防禦 (像 Aegis) 是嚴峻挑戰。
-
日本導彈防禦 (SM-6, SM-3, Patriot 等) 存在“攔截成本高”、“攔截彈數量有限”等問題。
-
相比之下,railgun 的每發彈丸成本低 (只是電力 +彈丸),而且 “彈藥庫深度” (magazine depth) 常常不是由導彈數量決定,而是由電力與儲能能力決定。
-
由此來看,軌道炮可作為一種“經濟實惠、快速響應”的防禦 /反擊選擇,特別是針對高超音速武器或無人機浪潮 (drone swarms) 的威脅。
-
-
對海戰格局的潛在影響
-
軌道炮有可能帶來 “海戰回歸火炮時代 (gun-driven)” 的轉變;傳統上,反艦導彈主導海上作戰,但 railgun 重塑了火炮與導彈之間的角色。
-
由於發射速度快、彈道高度低 (與導彈不同)、反應時間短,軌道炮發射出的高速彈疑難被攔截。
-
軌道炮發射的動能彈 (kinetic projectile) 相當致命:現代軍艦通常防禦是針對導彈 (軟殺傷、電子對抗、近防武器),若被高速彈擊中可能造成嚴重破壞。
-
未來如果這技術成熟,戰艦設計可能重新考慮:需要兼顧火炮能力、裝甲、防禦與速度。
-
-
挑戰與風險
-
技術仍未成熟:主要問題是 電力供應 /冷卻系統、炮管磨損 (barrel life)、大型系統體積。
-
船艦整合難度高:要在戰艦上安裝支持 railgun 的電力與冷卻系統不是容易事。
-
軌道炮雖殺傷力強,但技術改造成本大;如果無法大規模部署,它可能仍只是一個實驗或特殊用途武器。
-
-
戰略意圖:日本似乎在打造一種低成本、深彈庫、高頻率 / 高反應速度的新型海上防禦體系,以對抗中國增長中的導彈威脅。
-
成本交換優勢:相較於每發高價導彈,軌道炮子彈更便宜 (用電與小金屬彈丸),可在持續衝突中提供經濟上的優勢。
-
技術競賽:日本軌道炮的成功若廣泛應用,可能推動其他國家 (中國、俄羅斯等) 加速同類技術。
-
海戰邏輯重塑:若軌道炮成熟,將促使戰艦回歸「火炮 +動能武器」時代,而不僅僅依賴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