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到了,俄军没能如期拿下红军城,有人给出荒唐可笑的理由

来源: 2025-11-16 19:15:4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日子到了,俄军没能如期拿下红军城,有人给出荒唐可笑的理由 

11月15日到来了,红军城依旧掌握在乌克兰的手中。那些曾信誓旦旦预测俄军会顺利攻占红军城的“预言家”,如今面对现实的尴尬,提出了两大理由来解释俄军没有如期完成任务。遗憾的是,这两大理由既牵强附会,又荒谬可笑,根本无法站得住脚。

对于俄军未能如期完成“在11月15日前必须拿下红军城”这一任务,早在几天前,有些专家和大V曾明确表示“红军城已完全落入俄军手中”,现在他们开始转移话题,提出两大理由来解释为何没有如期攻占红军城。第一种理由是,俄军希望在“窗口期”尽可能多地消灭乌克兰军队的有生力量。因此,俄军没有迅速合拢包围圈,也没有对城内的乌军残部展开毁灭性攻击。也就是说,俄军故意给乌军留出机会和时间,以便进行“围点打援”的战术,消灭前来增援的乌克兰精锐部队。第二个理由是,泽连斯基和基辅政府出于“政治原因”,要求乌克兰守军死守红军城,不允许撤离或投降,并命令外围乌军冒险增援。因此,乌军的“负隅顽抗”导致了俄军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拿下红军城。这个理由实际上也给泽连斯基扣上了“不顾士兵死活”的帽子。

直言不讳地说,这两大理由,或许可以算作是“掩饰尴尬”的借口,但它们不仅牵强而且荒唐,根本不值一驳。早在22个月前,俄军便开始对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展开围攻。三周前,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俄军最高指挥官普京汇报时正式宣布:俄军已完成对红军城三面包围,剩下不到7公里的通道已被俄军火力“严密封锁”。一些俄罗斯军事博主透露,在听完格拉西莫夫的汇报后,俄军最高指挥部当即下令:合围!并定下在11月15日前拿下红军城的目标。显然,红军城的占领已经成为俄军的“政治任务”,那么,在关键时刻,俄军怎会轻易改变作战目标?显然,推迟占领时间,依靠围点打援来消灭乌军有生力量的说法不符合实际逻辑。

两周前,俄媒曾宣称有少数俄军部队“渗透”进入红军城。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的军事博主和一些特定舆论场中的“军事预言家”营造了俄军已经控制红军城的气氛。例如,某些“军事预言家”声称,俄军已经占领红军城90%以上的区域,城内的乌克兰守军已成为“瓮中之鳖”。甚至有传闻称,城内剩余的乌军只有不到300人。如果红军城的90%已经被占领,守军仅剩300人,那从“非军事”角度来看,也没有继续坚守的意义。而且,包围圈的3公里豁口已经被俄军火力封锁,乌军增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何谈得上俄军依靠“围点打援”?

然而,事实上,乌军不仅成功增援了红军城,且城内的乌军对俄军“渗透”部队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更重要的是,城内和城外的俄军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这只能说明,某些人夸大了事实,或者为了“认知战”需要,故意撒谎!

参与波克罗夫斯克战斗的部分乌军部队发布的战报,以及一些乌克兰军事爱好者和个别俄罗斯军事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显示俄军攻城部队的损失极为惨重,渗透进红军城的小股俄军(3至5人一组)正遭到乌军的“虐杀”。显然,红军城仍牢牢把握在乌克兰手中。

视频显示的场景一:俄军的正面进攻遭遇了乌军近远程炮火的猛烈轰击,并且无人机进行精准打击。在距离城区不远的空旷地带,俄军的坦克、摩托车和三轮车混杂在零星的尸体旁,而奇怪的是,几乎看不到正面阻击的乌军部队身影。有分析认为,乌军在这场“反包围”战中展现了“现代化作战”的典范,因为近程火力来自红军城周边的卫星城米尔诺格勒,而远程火力则来自波克罗夫斯克附近的乌军基地,甚至有来自乌克兰西部地区的“自制”导弹支持。躲在地下掩体内的乌军,只需通过控制无人机,轻松对俄军的坦克和摩托车进行精确打击。

视频显示的场景二:进入红军城的俄军,其实并非为了与外面的俄军配合,而是自愿“受虐”。这些只有轻便武器的小股俄军,根本看不见乌军的身影,也无法使用手中的武器。相反,乌军凭借后勤支援和实时情报,准确掌握了俄军的藏身位置,甚至可以通过无人机随时击杀从房间中走出的俄军。

视频显示的场景三:在波克罗夫斯克的雾霾天气下,的确有一些俄军趁机渗透进红军城,给乌克兰守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于是,在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的亲自指挥下,乌军迅速通过空中支援和地下隧道增派特种部队,协助守城乌军逐屋清除“渗透敌人”,并且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3日,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和泽连斯基相继宣布,波克罗夫斯克的“局势可控”。

既然“局势可控”,就证明红军城并非没有“坚守”的价值,泽连斯基和基辅政权也并非草菅人命,而乌军也并非盲目顽抗。由此可见,第二个“政治原因”的解释毫无根据。正如俗话所说,“越描越黑”,这种解释不仅没有消除尴尬,反而更加暴露了俄军在这场“围与反围”战斗中的弱点。

俄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没有完全拿下米尔诺格勒的情况下,红军城的包围只是空洞的理论。二是未充分认识到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地区所建的“地下隧道”系统的战略价值。三是俄军在现代化信息战方面的作战能力远不及乌军,且对这一差距的存在估计不足。

米尔诺格勒距离红军城仅7公里,而地下隧道与红军城相连。因此,俄军对红军城的封锁,只能在地面和空中实施,而乌军的UH-6“黑鹰”直升机能够空降红军城,说明俄军的空中封锁并不完全有效。特别是,米尔诺格勒在红军城的“眼皮底下”,实际上只是理论上的“合围”。

即使俄军封锁了红军城周围的区域,米尔诺格勒的乌军仍能通过炮火支持红军城的防御,给予正面进攻的俄军极大压力。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俄军不先攻下米尔诺格勒?毕竟,米尔诺格勒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接壤,要攻占并不容易。

从2014年顿巴斯战争算起,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地区的防线经历了多年的战斗,且已建立了复杂的地下补给系统。只要红军城附近的区域没有完全被俄军占领,红军城的补给就能通过地下隧道维持一段时间,虽然增援比较缓慢,但仍可行。

在巴赫穆特战役中,俄乌两军曾进行过类似二战时期的“短兵相接”战斗,双方都付出了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