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为什么老爱生气?

来源: 2025-11-16 12:18:1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国政府——尤其是近年来的中国政府——像是天生把愤怒设成默认模式,仿佛全球都在针对它,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是在阴谋算计它,凡是稍微碰到一根神经,立刻开骂、立刻反击、立刻郑重提醒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湾议题上说了几句疑似挑衅的话,北京的玻璃心就迅速报警:外交部跳出来严厉谴责,使馆连夜发布郑重提醒,航司一齐宣布可免费退票,一套动作整得比军演还整齐。彷佛不是一句话,而是日本突然对中国宣战。

 

为什么中国政府总是这么——爱生气?为什么它总是比当事人还当事,比旁观者还激动?为什么别人只是表态,到了它这里就成了挑衅?为什么别人说话自由,它却永远像被踩尾巴的“醒狮”?

 

为什么老生气?因为没有人能告诉它:你这样不太好。在正常国家,政府说错话,会有媒体质疑;政客骂人,会有选民教训;政策失当,会被议会炮轰。简单一句话:政府有人管着而中国政府不同。它没有媒体监督,没有反对党,没有选举,也没有制度性制衡。它是一个在政治结构上不会被批评也不能被批评的存在。

 

于是,它像一个永远不会被老师、同学或者家长骂的小孩:被保护得太好,没见过风浪,也不知道外面的坏天气是什么样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政权会自然形成一种心态——“我永远是对的,你们所有人都不可以惹我生气。

 

而当日本首相说了几句关于台湾的话、澳洲调查中国新冠起源问题、欧盟谈论人权、美国关心南海航行自由……中国政府听到的不是不同立场,而是——“你们在挑战我,你们在冒犯我,你们必须道歉。

 

这种玻璃心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一个没有制衡、不习惯听不同声音的政权,天生就容易把每一句话当成敌意。它必须靠愤怒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真正的强大需要温和、克制、成熟,而这些东西——它不具备。

 

为什么老骂人?因为骂人是中国外交手段之一。翻一翻中国外交部的新闻稿,你会发现:严正交涉粗暴干涉严重关切坚决反对绝不接受这种词,比形容词还常见。中国外交部的语言体系大概比军队更有纪律性:感情不需要处理,愤怒永远在线。

 

为什么骂人成了中国的基本外交策略?原因很简单:首先,骂人比协商简单,谈判要让步,要计算利益,要承担后果;骂人只需要一个嗓门和一张稿子。其次,骂人可以向国内展示我强硬了。国内媒体会剪辑:震撼!某国气焰被中国一句话压制。很多人看了之后会觉得——“我们国家太硬气了!这种情绪式外交不仅省力,而且还能反复强化国家内部的凝聚力,把人民从现实问题(经济、就业、房价、养老金……)上引开。

 

此外,骂人有利于塑造敌人叙事。没有敌人,就无法解释内政不顺。没有敌人,就没办法持续强调外部威胁。没有敌人,就不能把内部问题归咎于别人打压。因此,愤怒,是北京最可靠、成本最低、效果最明显的政治工具之一。至于骂得对不对,会不会丢脸,会不会引发外交危机?这些都不重要。骂人之后,国内热搜再来个全民拍手叫好,就算外交失败也能算作成功。

 

别国制裁别人,通常是锁资产、停贸易、冻结账户。中国制裁别人,有时是——禁止中国公民去那个国家玩。这次日本首相涉台言论,北京的第一反应不是直接对日本政府实施政策层面反制,而是:外交部喊话:不要去日本;使馆赶紧跟上:治安恶化哦!航司集体配合:可以免费退票!

 

这招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制裁日本,而是——用中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当筹码,替政府出口恶气。因为制裁真正的目标太难——制裁日本产品?中国要付代价。制裁日本企业?中国更痛。制裁日本游客?中国旅游业哭了。制裁日元?中国自己冒风险。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自己人身上开刀。不用付经济成本、不用承担责任、不用承担外交后果,还能展示国家强硬姿态。然而真正损失的是谁?——原本准备去日本旅游、探亲、留学、工作的人。北京不敢真正动日本,但非常敢动中国公民。于是,它把国民当人质,把出国自由当谈判筹码,把愤怒的代价转嫁给普通人。这种反制措施看似对外,实则对内,是现代版的迁怒于民

 

中国政府为什么特别容易被台湾问题刺激?因为它无法承受别人不照着它的剧本演这个事实。台湾问题本来就是国际政治中常见的争议议题,各国领袖偶尔表态,是常态;日本尤其如此,因为地缘、历史和现实安全考量密切相关。

 

但中国政府听到的不是政策立场,而是挑衅。为什么?因为北京坚持的一个中国之外不得有第二种说法,本质上是一种要求全世界加入其内部叙事的逻辑。这就像是一个人要求全世界必须统一说他的前女友还是爱他,只要有人说:我觉得她可能没爱你了,他立刻翻脸。

 

这种异常敏感,是政治焦虑的外显,是身份认同的不安全感,是一种不允许现实存在的精神脆弱。因此,日本首相的一句话,就足以让北京暴怒。不是因为这句话真的改变了什么,而是因为北京无法容忍现实的存在。

 

中国政府并不是真的那么容易生气。它对很多真正伤害中国利益的事情,反而挺能忍:俄国随意侵占边界谈判优势,它忍;中亚国家抢资源,它忍;非洲债务赖账,它忍;北韩导弹飞到头顶,它忍。

 

唯一不忍的,是别人说了它不想听的话。这种言语攻击 国家暴怒的模式,不是外交,而是情绪。老爱生气的政府,通常不允许自己的人民生气。老爱骂人的政权,从不允许人民骂它。它对外生气,是为了让国内人民不敢生气。它对外骂人,是为了提醒国内人民:只有我能骂,没人能骂我。愤怒,是控制,是威慑,是情绪施压。对外的愤怒,是给国内看的;对内的威权,是靠对外的愤怒维持的。

 

成熟的国家靠制度、政策与规则運作;情绪化的国家靠愤怒、恐惧与民族主义运转。中国政府老爱生气,不是强硬,而是不自信。而拿中国公民的出行自由作为武器,则是其治国方式的浓缩:对外强硬,对内强迫;对外逞强,对内勒索;对外装硬汉,对内做父权。日本首相的一席话,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让中国政府暴怒的,不是那句话,而是自身脆弱的政治逻辑:它必须永远愤怒,才能掩盖一直存在的不安全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