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少的都得啃——从“传承”到“啃老”的退化

来源: 2025-11-14 12:56:5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有人问:都是花父母的钱,为什么富人叫传承,中产叫托举,穷人就成了啃老

 

高赞回答有几种——有人说:因为肉少的东西都是啃的,比如排骨。有人说:因为花不完,所以叫传承;因为有余力,所以叫托举;因为本来就紧张,所以叫啃老。还有人哀叹道:我连啃都啃不上,我只能嘬老……还嘬不出来。

 

这几句俏皮话,一语道破社会分层的微妙现实。不同的人家,吃的都是同一锅老汤,却有人捞到了整块牛腩,有人只剩几根骨头,还有人碗里只有一口油花,连舔碗的勇气都得靠信仰支撑。

 

富人花父母的钱,叫传承。这词听上去就高级,仿佛金钱不是钞票,而是一种文化遗产。他们家的钱,流动方式像血液——从祖父的信托基金,流进父亲的家族企业,再慢慢渗透到子女名下的房产与股票账户。每个孩子刚出生就有信托账户、保险规划和教育基金,连还没会走路的小宝贝,股票分红就能买几辆跑车。

 

富人的啃老不是啃,而是咀嚼资本的成果;不是吃,而是消化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是靠父母,而是继承制度安排下的财富传导。他们家族会议上讲的不是你这孩子能不能自立,而是你打算在哪个国家注册离岸账户。当别人的父母在教孩子别乱花钱时,富人的父母在教孩子花钱也要合法避税

 

更讽刺的是,他们这种制度化的啃老,有个特别高贵的名字——家族传承。于是富人二代花钱,不是浪费,而是传承责任;不是败家,而是承担家族文化的延续。他们买游艇叫生活方式投资,换跑车叫情绪管理;而普通人买辆二手车就得算贷款利息到小数点后一位。啃老啃到这个程度,还能啃出哲学与战略来,这就是财富的魔力。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缓冲层,就像家族财富传导链条中的中间商。他们往上托老人,往下托孩子,像一根被拉紧的皮筋,永远处于快断了的状态。他们花父母的钱,叫托举”——一听就是个费力活。托举的艺术在于平衡:上有老房要修,下有房贷要供,孩子学区房、补习班、出国游学一样不能少。父母给的那点积蓄,就像铁人三项比赛起跑前喝的一小瓶功能饮料——能撑一会儿,但不能靠它完赛。

 

他们的托举,从来不是轻松地伸手接钱,而是满身肌肉拉伤地往上托。托父母的余财、托孩子的希望、托房贷的利息、托税务的底线。中产一代的悲哀在于:他们既没有啃的自信,也没有传的底气。父母留下的那点积蓄,只能帮孩子多凑个首付。啃也啃不香,传也传不稳。

 

于是他们创造了一套心理补偿体系——“我不是啃老,我是父母与下一代之间的财富桥梁。”“我这不是伸手,是家族资产的合理流转。”“我不算靠爸妈,只是接受点精神支持——顺带带点物质的。真相是,他们托举的姿势越久,腰越弯;弯到后来,连中产这两个字都快成中惨

 

穷人花父母的钱,就成了啃老。这字太传神:要用力,要忍渴,还不一定啃得动。在很多家庭里,啃老不是选择,而是命运。父母退休金有限,孩子工作不稳,生活成本节节攀升——啃老成了被迫的集体行为。他们也想独立,但独立两个字在房价面前像笑话。房租贵得像赎身费,结婚像创业,生娃像融资,养娃像烧钱。于是他们没得选,只能跟父母共用屋檐、共摊电费、共吃一锅粥。

 

在朋友圈,富二代晒的是老爸送的游艇;啃老青年晒的是老妈做的红烧肉。同样是花父母的钱,别人活成了家族史诗,他们却活成了生活实录。他们的啃老没有战略,只有算计:——“妈,给我转两千,这月信用卡实在还不上。”——“爸,我不是没找工作,只是现在行情不好。父母嘴上骂没出息,心里却暗暗掂量着:自己账户里那点积蓄,能撑多久?

 

啃老,不是懒,是被社会结构逼出来的自保机制。在阶层固化的世界里,穷人的努力像在跑步机上疾驰,出一身汗,却始终留在原地。他们啃的不只是父母的钱,更多是父母的健康、时间与安全感。

 

时代变了,年轻人连啃都啃不上。因为老的也没得给。嘬老一词横空出世,形象得令人心酸。那是一种虚拟的汲取——没骨头啃了,就舔舔味道;没钱拿了,就吸点情绪价值。他们对父母的支持不再是经济输血,而是情绪供氧——“妈,我今天又加班到十二点。”——“没事孩子,你多穿件衣服。

 

那锅家族财富的老汤,富人越煮越浓,中产煮到发苦,穷人只剩一层油花。而到了嘬老族这儿,汤都凉透了,只剩一点气味。他们不是不孝,而是确实没得靠——房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连给父母买点补品都得掂量着打折季。于是,嘬老成了最后的仪式:至少还能在言语里靠靠爸妈

 

这四种人生,其实是社会分层的隐喻。富人花父母的钱,是家族资本的延续;中产花父母的钱,是经济结构的必然;穷人花父母的钱,是现实压力的自救。财富像水,流向永远是向下,但能不能流到下一层,要看中间有没有石坝。富人家的水库大、坝高、水清;中产家的渠道窄、水急、常堵;穷人家的水早被上游抽干,还得向下游借水。

 

在这个体系里,传承是荣耀,托举是辛劳,啃老是罪恶,嘬老是无奈。但说到底,啃不啃老,本质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结构性贫富差距的社会结果。你能啃,说明你父母有;你不啃,说明你父母没;你想啃而啃不上,那是这个社会不给你留口子。

 

别以为富人传承就很光明磊落,他们的继承学早就是一门玄学。有的父母生怕孩子败家,就让律师、会计师、心理顾问组成团队,搞财富教育;有的干脆把财产藏在信托基金里,让孩子到了三十岁才能动用,名字听起来像是磨炼人格,其实是防止熊孩子提前败光;还有的富豪设立继承条件——必须大学毕业;——必须已婚;——必须每年收入超过十万。换句话说,他们怕的不只是孩子没能力,而是怕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帝国被一代败光。

 

而普通人家的继承则朴实无华——一套老房子,一堆电器,还有父母的体检报告。等遗产分配那天,兄弟姐妹先别急着签字,先得算清楚:谁掏得多,谁看得多,谁最后留下来养老。有钱人的遗嘱里写的是股份比例;没钱人的遗嘱里写的是骨灰放哪

 

别笑那些啃老青年,他们只是诚实地活在现实里;也别羡慕那些传承家族,他们只是出生在起点已经超车的地方。这世界上,最难的是中间那群人——想传,又传不出;想啃,又啃不下;每天在家庭、社会和房贷之间打转,嘴里还要装作我很好

 

从传承到托举,再到啃老、嘬老,这其实是社会阶层的演化图鉴。有钱人啃的是制度,中产啃的是平衡,穷人啃的是命。连骨头都啃不上的人,还得笑着说一句——“没事,我光闻闻味儿就行。这大概就是当代生活最精准的隐喻:有的人生来吃肉;有的人一辈子啃骨头;还有人,靠闻香活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