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现实、根源与环保展望(中)

来源: 2025-11-10 11:07:1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三、极端环保主义的荒诞

近几十年来,人口快速增长,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不仅对气候产生影响,也对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例如,塑料的大量使用与不当处理,不仅污染海洋、河流、湖泊和土地,残害其中的动物,微塑料还进入人类饮食,对人类健康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后果。

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人呼吁保护环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如今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尤其是极端环保主义者,却完全陷入误区,有些组织或个人则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说客,或充当别有用心者的发声筒。

1. 极端环保主义者的主张

首先,让我们看看那些极端环保主义者的主要主张。根据我平时的阅读,并通过AI工具(ChatGPT与Grok)进行验证,他们大致提出了如下主张:

  • 动物解放:极端环保主义者认为自然和生态系统具有独立价值,人类没有优先权。他们主张动物不应被用作“吃、穿或实验”,将动物权利与环境议题紧密结合,甚至推行纯素食与无政府主义理念。例如,“动物解放阵线(ALF)”就是代表组织。
  • 去碳化:限制或禁止高碳活动,如航空、肉类消费、私家车等。有些组织甚至提出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将碳排放降至零。例如,Extinction Rebellion(灭绝反抗组织)要求在2025年或更早实现碳排放零排放。
  • 系统性变革:极端环保主义者认为,“要改变制度,而不是气候。”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和追求利润的贪婪行为是环境危机的根源,必须彻底改变经济体制。他们认为工业化、化石能源、大规模农业、过度城市化等导致气候变化的活动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倡议这种理念的组织有Earth First!(地球优先)、灭绝反抗等。
  • 关注人口规模:部分极端环保主义者提出生育控制或降低人口增长率的主张。
  • 激进行动:他们认为传统渠道无法解决危机,因此采取激进行动或抗议,如封路、阻断煤矿、破坏设施等,部分群体甚至涉及生态激进行为(eco-sabotage)。

2. 对极端环保主张的剖析与批驳

上述主张中,有些是反人性的,有些存在自我矛盾,还有一些则可能暗藏不可告人的真实目的。这些倡议提出者,要么出于无知,要么别有用心。

  • 人类是唯一有管理权的受造者。上帝创造万物时,都是说有就有。唯独造人时,上帝用尘土造人,并按照自己的形象赋予人灵性,使人成为有灵的活人。同时,上帝吩咐人“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1:28)上帝指定人类为地球上唯一的管理者,并允许人类以动物为食(创世记9:3)。
  • 与动物平等的悖论。极端环保主义者基本都是非基督徒,不相信圣经。即便不信,他们的理念也难以自洽。如果人类不高于其它动物,与“动物平等”的倡导者为何住在房子里?为何享受科技成果?为何不用像动物一样完全生活在野外?他们中不少人养了宠物,宠物围着他们转,显然显示了权力与控制的不可避免存在。

人们常用“丛林世界”比喻无法无天、弱肉强食。而野生动物捕食时,并不会考虑地球物种灭绝的问题。事实上,人类文明出现之前,许多物种已经灭绝,地球依旧运转。某些动物正因人类的保护而存活,不管这种保护是为了娱乐还是食用。例如,中国的大熊猫,新西兰的kiwi鸟。

  • 纯素食者的现实困境。极端纯素饮食容易导致蛋白质、B12、铁、钙、DHA等营养缺乏,从而影响血液、骨骼、免疫和神经系统健康。若要补充这些营养,其生产与检测仍依赖现代化技术和科学进步。也就是说,极端纯素主义者的实践本身依赖现代文明,形成矛盾。
  • 去碳化的荒诞性。极端环保主义者要求“去碳化”,往往忽视现实生活的需求。我在《灯》一文中描述了1960年代中国农村的情况:没有电灯,照明依赖煤油灯、桐油灯盏和松明火。完全禁止使用石油意味着必须回到200年前的生活方式:不能用电、不能取暖、不能吃熟食,因为烧柴或煤是高排放。连Amish人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承受这种极端限制。欧洲在使用煤油之前,主要依赖鲸鱼油作为照明燃料,但这带来了严重的动物保护问题。所以,根据极端环保者的倡导,欧洲必须回到使用鲸鱼油之前的年代。再以北京十年前的雾霾为例,主要源于居民冬季取暖。这也说明脱离现实的去碳化是行不通的。
  • 系统性变革”的偏颇。环保组织与个人多年来的攻击目标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对空气、水域及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例如中国,往往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贪婪和追求利润是人类的本性,与制度无关。在资本主义国家,个人财富通常通过努力获取,并受道德、法律与信仰约束;在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则决定资源分配。

比如,全球COVID大流行的根源之一,是功能获得(Gain of Function)实验从美国转移至中国,导致病毒泄露。这说明制度本身并非唯一因素。近年来,不少制药公司将实验室或早期研发环节迁往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在动物实验监管上名义有法规,但中央出于追求利润和“弯道超车”的目的,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法规只是给外人看的。地方政府心知肚明,放松对企业的监管。与西方国家严格的伦理审查相比,这种策略性宽松,使企业在中国进行实验时限制更少、成本更低。

  • 人口增长的选择性关注。人口增长确实对环境有影响,但环保主义者往往忽视非洲及伊斯兰地区的人口增长,而对已经负增长的西方文明主体(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白人)高度关注,这种选择性关注体现了偏向性。

简而言之,如今的部分环保组织和极端环保主义者,只是披着环保的外衣,实际上已彻底沦为某些利益集团摧毁西方文明,掏空西方工业,替换西方人口的邪恶组织。

四、当今环保的误区

得益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平均寿命从一百多年前的三十多岁提高到如今的七十多岁。这一进步不仅源于医学发展,也来自食品供应充足、营养结构改善以及现代工业体系的巨大生产能力。由此可见,所谓“全面回归低碳旧时代”的设想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真正了解历史生活状态的人都不会轻易向往那种高死亡率、营养匮乏、缺乏清洁能源与现代医疗的年代。

环保理念本身具有价值,但现实中,一些倡导者的言行与其宣称理念存在显著脱节,在象征动作与道德姿态方面远大于实际贡献。这种表面化的环保,容易误导公众认知,甚至推动不合理政策。

1. 环保倡导者的言行反差

  • Greta Thunberg的拙劣表演。Greta Thunberg(格蕾塔·桑伯格)可以说是环保第一名人。我用Chat GPT和Gemini核实环保人士的一些举措时,她都是被当作温和的、理性的环保典型介绍给我的。只是在我指出了她的问题之后,才不得不修改了口气。

2019年,格蕾塔为倡导减少航空碳排放,乘坐德国职业船长操作的碳纤维帆船,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两周抵达纽约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回程中,她没有乘坐飞机,但两名船员从欧洲飞到美国接回船只。帆船及材料都是现代工业制造,普通人无法乘坐,也难以雇佣专业船长复制此行动。

2025年6月,她参与从意大利西西里岛出发的船队,声称是“人道与环保正义连结行动”,试图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被以色列海军拦截拘押后遣返。回到欧洲后,她指控以色列“暴力对待与非法拘留”。她清楚地知道,攻击以色列,攻击西方是安全的,而攻击伊斯兰世界或集权国家是危险的。

格蕾塔现在也才22岁,她只不过是被利益集团推向前台的一个符号而已。她背后的人,正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丰富物质与提供的方便,他们是不会为了减少碳排放而牺牲任何享受的。

  • Al Gore的高能耗住宅。美国前副总统Al Gore因气候倡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难以忽视的真相》具有广泛影响。
  • 30,993千瓦时(kWh),这一数值相当于普通家庭34个月的用电量。虽然他对住宅花巨资(25万至50万美元)进行了“绿色改造”——包括屋顶太阳能板、地热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太阳能电池板只能满足其能源需求的微不足道的5.7%,这仅相当于他全年用电量的21
  • “高碳生活+环保宣传”模式削弱了倡导者的道德说服力。
  • 其他名人环保者的奢华生活方式。包括Leonardo DiCaprio(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员)、Jane Fonda(简·方达,演员)、Mark Ruffalo(马克·鲁法洛,演员)、John Kerry(约翰·克里,政客)、Bill Gates(比尔·盖茨,商人,“慈善家”)、Jeff Bezos(杰夫·贝佐斯,商人)、Prince Harry(哈里王子)与妻子Meghan(梅根)在内的不少公众人物拥有或频繁租用私人飞机,同时在公开场合强调环保理念。这种巨大生活方式落差容易引发公众对“贵族式环保”的质疑。
  • MSNBC,他还对众多媒体(美国的CNN、NBC、NPR、PBS、The Atlantic,英国的BBC、The Guardian、Financial Times、法国的Le Monde、Al-Jazeera等)有巨额捐款。

2. 值得反思的环保措施

在资本支持与媒体推广下,一些“新环保理念”迅速流行,但其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实际效果常被忽视。

  • 纸吸管的环境性价比。纸吸管容易变形、分层,存放易发霉,而且因含胶水与涂层,回收率低。制造过程消耗能源与资源,其碳排放不低于塑料吸管。多数情况下,它只是象征性替代。
  • 木竹一次性餐具。木竹餐具制造需大量能量及化学处理,运输成本高,储存易发霉。若只使用一次,其整体能耗反而高于轻量塑料制品。
  • 纸袋与棉布袋。纸袋生产能耗与运输成本远高于塑料袋,通常需重复使用4–8次才可能具备环保优势,但现实使用频率往往不足。棉布袋全生命周期耗能更高,需重复使用约百次以上才具优势。
  • 类似的还有很多,如再生纤维、再生纸、生物可降解餐具,竹纤维等,名字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并不环保。总而言之,天然≠环保,可降解≠会在真实环境降解,可重复用≠真的会被重复用吗?次数呢?看上去环保≠生命周期更低排放。
  • 生物燃料。例如玉米乙醇,看似“可再生”,但其种植占用粮田、消耗水资源与化肥,增加食品成本,减排收益有限甚至可能为负。

结论:天然≠环保,可降解≠必然在现实环境中降解,可重复使用≠真的被高频利用。

3. 电动车的现实限制

电动车本身并非零排放,其排放结构取决于能源来源。若地区电力来自煤电,其排放优势有限。电池生产需大量金属(锂、钴、镍),回收技术与体系尚未成熟。未来大量退役电池可能形成环境压力。

此外,电动车充电时间长,续航受限,极端天气影响性能明显;在紧急救援、军事与极端环境中应用受限。一些企业将电池生产与处理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带来外部化污染风险与产业空心化问题。如今欧洲的汽车市场被中国电车所霸占,汽车制造业凋零就是这样的后果。

4. 太阳能与风能的结构性问题

  • 光伏能源。太阳能板制造需大量能量与化学处理,并消耗银等重要稀有金属。实际发电效率受地理与气候影响显著,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区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安装需要补贴,维护成本不低。非家庭用的太阳能板,往往占地面积大,会减少绿化或占用耕地面积。
  • 10几年,到它们报废的时候,将会有巨大的回收压力。目前的回收技术并不成熟,可回收比例实际上低于30%。胶封、银、硅的分离成本高,回收能耗大。回收工业还依赖补贴与法规推动。也就是说,太阳能板的回收实际上是赔本生意。
  • 风力发电。风力发电首先制造噪音,影响景观,占用土地。运输与维护昂贵,海上安装更甚,比陆地的费用高出3倍左右。而且会撞击鸟类及蝙蝠,海洋的风力叶片则可能会对鲸鱼、海豚产生影响。其叶片难以回收,多是填埋。估计到2030年后会有大量风机叶片报废,成为“绿能垃圾难题”。

总之,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的供电能力有限,占地面积大,不可能作为主要的电力来源。它们不是零排放,而是先排放、后抵消、再污染。新能源与环保措施需基于科学评估与全生命周期分析,而非情绪动员与象征行动。真正有效的环保应兼顾技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而非仅追求政治姿态与媒体效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