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挪威首相斯特勒公开宣布,将在2026年前为乌克兰提供70亿美元的援助。这笔钱并非简单的捐赠,而是专门用于帮助乌克兰建设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消息一发布,很多人感到震惊,因为这是挪威对乌克兰的一笔最大规模的专项援助。

巧合的是,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当天也正好在挪威访问,并与挪威国防部长格拉姆见面。除了表达对援助的感谢,两位领导人还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更为重要的是,乌克兰首次受邀参加联合远征军国防部长会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会议以前一直是北约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内部会议”,乌克兰能够参加,表明其在国际防务领域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笔70亿美元的援助具体是怎么安排的。根据挪威财政部在11月5日发布的详细计划,这笔款项将分三批发放:2024年先拨款20亿,2025年再拨30亿,2026年补充20亿。每一笔援助款项的用途都有明确规定,其中45亿将直接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15亿用于技术转移,剩下的10亿将用于统一两国国防产品的质量标准。斯特勒在声明中提到:“单纯依赖他国提供武器并非长久之计,乌克兰必须能够自主生产武器。”这不仅仅是口号,实际上,双方的合作已经开始落地。
例如,在10月中旬,挪威最大的军工企业康斯伯格集团就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兵工厂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参与谈判的乌克兰工程师安德烈的采访,他表示:“现在我们的工厂里,挪威派来的技术团队已经到位了,首先是从改造防空导弹零部件生产线开始,预计下个月就能进行试生产。”此外,双方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乌克兰建设三条无人机生产线,这些无人机将使用挪威的导航技术,并结合乌克兰在战场上积累的实战经验进行改进。

除了无人机和防空系统的合作,双方还在进行更具体的合作——反无人机技术的联合研发。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理工大学的教授佩特罗,最近一直与挪威科技大学的团队进行远程会议。佩特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将战场上获得的无人机干扰数据整理后发送给挪威,挪威方面负责优化算法。上个月他们已经做出了第一代原型机,测试效果非常好,能够同时干扰三种不同频段的无人机。”这种将战场经验与技术研发相结合的模式,正是这次合作的核心。
那么,为什么挪威愿意花费如此巨大的资金来帮助乌克兰呢?通过分析时间点可以得出答案。10月底,欧盟公布的对乌克兰援助延期计划仍在争执不下,美国国会的对乌援助法案也迟迟没有通过。在乌克兰面临“断粮”的风险时,挪威挺身而出。挪威是欧洲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今年仅石油收入就达到了300多亿美元,因此拿出70亿并不是什么难事。
更重要的是,格拉姆在记者会上表示,挪威与乌克兰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未来合作生产的武器,除了供乌克兰使用,还可以出口到其他有需求的国家,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协议中还明确了一个细节:挪威将帮助乌克兰培训2000名军工技术人员。第一批500人已于11月初抵达奥斯陆,进入康斯伯格集团的工厂进行实习。在参观实习基地时,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表示:“这些技术人员回到乌克兰后,将成为我们自主国防体系的核心力量。”
总体来说,挪威提供的这70亿美元不仅仅是简单的援助,它还在帮助乌克兰建立长期的防御能力。这种“给钱、给技术、给渠道”的援助模式,或许能真正推动乌克兰的国防建设,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支持乌克兰的思路。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无论在何种背景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