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快速崛起对全球地缘政治包括经济秩序与军事平衡的冲击,令西方错愕。西方国家从四十年前对中国的不屑,到三十年前的利用,二十年前的怀疑,十年前的威胁感,再到现在的恐慌。表面的原因是西方对中国的实力与目标的一再误判,而误判的深层原因则是西方文明因长期的领先所产生的对东方文明的傲慢与偏见。
近代西方文明源自于希腊文明。从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希腊城邦战胜波斯帝国开始,欧洲文明作为埃及与两河流域文明的直接继承者,沿地中海向西欧发展,占尽了天时地利。 2500年来,欧洲的文明进程经历了希腊,罗马,日耳曼人主宰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大航海,工业革命,开发美洲与殖民全球,列强争霸及单极世界。如果将欧洲文明称为广义的西方文明,那么,西方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几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世界的历史由西方书写,欧亚大陆根据与西方的距离,被分为近东,中东,远东。现有的世界秩序由西方建立,西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霸权。所以从西方的观点看世界,世界是由西方主导的,她也必然按西方的意愿走向未来。
而在遥远的东方,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其影响范围包括现今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华文明与古文明的中心两河流域,远隔千山万水。她的历史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理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才能认识中国崛起的深层原因。
一 地理环境造成的单一民族主导的国家及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面和南面是太平洋。西面是青藏高原及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北面是蒙古高原。从远古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中国的地理环境阻碍了东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与交流。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华文明自成一体,是一种以独立发展为主,外来影响为辅的文明。只有一条脆弱的丝绸之路,维持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有限交流。这种地理上的相对封闭,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其他文明直接冲击中华文明的进程,同时造就了其他文明所不具有的以下特殊性。
(1) 中国的地理造就了统一的国家环境。中国的主要富裕地域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连成一片,中间没有大的山脉,只有一条长江。如果南北分治,北方的政权没有南方的钱粮则难以长存,南方的政权仅靠长江则无法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反复冲击。因此,只有统一治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政权,才能维持持久的统治。
而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开始,与中亚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其间还有来自中华文明的间接冲击-匈奴的西迁与蒙古的西征。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对西方文明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匈奴的西迁导致了罗马的衰落;阿拉伯人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与艺术;奥斯曼帝国的欧洲扩张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触发了工业革命。
简单的比较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不难看出相对封闭与独立发展是中华文明的特征,而开放及在其他文明的冲击下发展则是西方文明的特征。这种差异造成了国家形态的根本差异。中国自秦朝开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与之相应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士大夫对朝廷的忠诚,人民对皇权的服从。中国自秦朝以来的二千二百多年历史中,超过一千八百年是统一的国家政权。即使在国家分裂的时期,例如十六国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期间,实际上是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主体,外来文化及宗教融入本土文化的时期。而国家分裂的状态也造成了生产力大幅下滑及人口锐减,使渴望统一及安定成为民心所向。即非统一的状态形成了统一的需求,造就了下一次统一,而不是造成了永久的分离。总之,中国由于与中东及欧洲相距遥远,其他文明无法冲击或中断中国的文明进程。而中国地理的封闭特征,造就了统一的国家环境。
(2) 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不会因为发音不同而改变。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基础。实行书同文之后,方言不同的人群可通过同一文字来交流,朝廷的政令可直达天下。同时因为文字的统一形成了单一的语言。 经过秦汉两朝四百多年的统一,共同的文字,单一的语言,以及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明造就了汉族占绝大多数的民族构成。这种绝大多数人对共同文化及生存方式的依赖是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的根源。而欧洲在罗马之后长期由分散的王国统治,各王国内又处于城邦自治,封建领主自我管理的状态,直到近代形成数十个独立国家。欧洲的文字从腓尼基字母开始,就奠定了西方表音文字的基础。各地人民根据本地的发音来拼写自己的文字,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语言文字,没有占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以及分离的政权结构,无法培育人民对统一国家的凝聚力,这就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根本区别。
二 内卷造成的强大竞争力
所谓内卷即内部竞争。在中华大地上,从传说中的皇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到武王伐纣,战国七雄争霸,开创了内卷的先河。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编户齐名,制定了统一的文字,道德规范及纳税标准。为平民百姓创造了较公平的内卷环境。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造成了中国人民极限利用土地资源的内卷。科举制度的确立,是平民跨入官僚的单一内卷通道。
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呈现出内卷的特征。从匈奴,鲜卑,突厥,辽,金,到蒙古,满清,大多数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汉人共享中华文明甚至同一宗教-佛教。当他们入主中原时,继承并实施了中原王朝的制度。因此,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竞争,是同一文明下的内卷。
虽然内卷也存在于其他文明,但是中国以儒教为文化核心的内卷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征。
(1) 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耕地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但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中期(19世纪)的二千多年中,人口从约二千多万增长到四亿,人均耕地则从约10亩下降到约2亩。其间黄河流域农耕环境不断退化,人口向长江流域迁徙,导致南方的人均耕地下降到1亩以下。与之相比,中国的粮食亩产在不断提高,北方粮食产量从约50公斤/亩(粟米)提高到约150公斤/亩(高粱,小麦套种玉米),南方大米从约50公斤/亩提高到250公斤/市亩(两季稻)。清朝时期马铃薯、红薯的亩产可达1500-2000公斤。考虑到北方农耕环境的退化,全国人均耕地的大幅下降,以及南方从宋朝开始成为主要的粮食产地等因素,中国人民对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约3倍。
相比之下欧洲的粮食亩产,在古罗马时代地中海地区约40-75公斤,低于汉朝的亩产约100公斤。欧洲在中世纪的亩产下降为20-40公斤,中国唐宋时代的亩产约为欧洲的5倍。欧洲文艺复兴后的亩产约80-100公斤, 而明清时代中国的亩产约为欧洲的2至3倍。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土地的利用效率,长期远高于欧洲。
(2) 能源的高效利用。中国的人均资源远低于除东亚之外的其他国家,能利用的能源资源更少于其他地区。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中国农村的房子多为砖木结构,比较低矮,正面朝南。北方房子窗户较小,多烧炕取暖。很多家庭炕与灶台相连,既做饭又取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中国农民使用各种方法积肥。例如,使用做饭取暖烧禾杆之后的稻灰与收集的动物粪便制作堆肥,再用堆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种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根据统计研究,中国人均蛋白质摄入量,长期低于欧洲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从古代到20世纪中期,仅有欧洲人均的一半或稍多。这是因为中国是农耕为主的社会,而欧洲则是农耕和畜牧并行的社会。但中国人的勤劳与耐力并不差于其他民族,在同样技术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也不低于其他民族。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中国人较高的能源效率。
(3) 强大的人均竞争力。我们评价人的竞争力,限于人的劳动价值,即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劳动产出,社会贡献,等等。不难看出,个人的劳动价值不仅与聪明才智,受教育程度及劳动积极性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科技环境,所使用的工具及管理水平有关。当我们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均竞争力时,有一个数据即人均GDP(PPP)(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可以作为参考。三十年前,中国的人均GDP(PPP)只有美国的十五分之一。2025年的今天,中国的人均GDP(PPP)大约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即使按人均GDP(PPP) 估计的中国的人均劳动价值,也大大低估了中国的实际人均劳动价值。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占特斯拉全球产能的四分之一,但生产了特斯拉一半的电动车。即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生产效率,相当于特斯拉其他工厂生产效率的三倍。保守估计,一个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工人的劳动价值,至少是特斯拉其他工厂工人的劳动价值的两倍。
在科学研究与创新方面,中国的自然指数排名在2024年首次超过美国为世界第一,2025年自然指数排名继续保持第一,且领先优势持续扩大。根据2024年的数据,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高被引论文数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再看看最近两年中国IT和高端制造业例如华为,比亚迪,宇数科技,深度求索,阿里巴巴,抖音,小米,宁德时代等公司的高速成长,可以看出中国高端科研人员的人均产出正迅速逼近美国的水平。
中国的人均竞争力长期被低估。有很多缪论与偏见,例如中国人只会复制,做低端产业,产品粗制滥造,缺乏创新。这些缪论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人的劳动价值与所处的科技环境及管理水平有重大关联。当中国的制造业与科研条件接近西方国家的水平时,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均竞争力的大幅增长。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国已经从三十年前的低端及量的优势过渡到高端及质的优势。而人均竞争力的快速增长,不仅得益于制造业与科研条件的改善,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华文明所培育的中国人的潜力。中国二千多年以来的儒家信条“学而优则仕”及独特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中国人通过教育与学习来改变命运的坚强信念。现代中国以高考应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固然存在很多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育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了庞大的工程及社科人材,包括绝大多数高端科技人材。因此,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中国人均竞争力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而中国政府鼓励竞争及培育公平竞争环境的政策,以及制造业及科研环境的的现代化,共同促进了中国人均竞争力的提升。
以上论述了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造就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这种差异将是今后几十年中国影响世界的深层原因。理解这些深层原因,走出对中国的偏见,从以下要点重新认识中国的现在和将来,是西方停止衰退的第一步。
(1) 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不断进化的制度。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实行同样的制度,也不会走向同样的制度,这是文明的多样性决定的。一个符合国情的好的制度至少应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挖掘该国的潜力,符合该国人民的长远利益。西方与其指责中国的制度,不如检讨并调整自己的制度,使之能解决国内的主要问题并能胜任新兴国家的挑战。
(2) 正确看待中国的挑战。虽然中国可能是终结西方文明几百年的统治地位的主要力量,但这不是西方文明的终结而可能是西方文明的新生。因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西方主导的工业革命,全球殖民及单极世界之后,必然走向一个使大多数国家受惠于现代文明并实现现代化的更公平的世界秩序。就像铁器的使用始于两河流域,而后遍及世界并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一样。少数国家占据人类社会的高端只会是人类历史的一页,不是人类历史的必然。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力即使超过美国,也不会建立像美国一样的世界霸权。首先是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以武力统治周边邻国的国家,更不用说建立以武力为基础的世界性霸权。中国人的哲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能强加于别人。中国人民曾经长期承受列强的欺凌,不会在强大后像列强一样欺凌他国。其次是时代已经变了,西方的霸权建立在垄断高端科技(包括军事科技)及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之上。中国的崛起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同时也消除了产生新的霸权的环境。一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发展的时代已经开启,不会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重复西方霸权的历史。
(3)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且广泛的,不会因各种所谓的危机而中断。回顾中国的历史,中国政权的更迭仅发生在下列情形:内部矛盾导致反政府力量强大到足以推翻政府;内部矛盾叠加外族入侵推翻政府。而在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年代,不仅没有来自内部的分裂,更能抵御外部侵略。因此今天的中国在今后几十年不会走向上述任一种局面。中国历史上一个稳定的朝代通常维持3百年左右的周期。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将导致目前的中国政权成为一个稳定朝代:第一是中国现今的政权,是在经历了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的深重灾难而建立的。在建国后又经历了三十年的动乱,直到1979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形成了治理共识,恢复了民族自信与凝聚力。这符合中国历史上多次从大乱到大治的规律。第二是现代中国通过吸收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及政治经济制度的优势,并与中华文明的优势有机结合,正在形成一种超越中国历史的发展动力。这意味着中国首次突破了自身文明与地理的局限,其发展必然超越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第三是根植于中国人血脉的和为贵及与人为善的儒家精神,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并以自身成就帮助世界各国,从而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以上三因素将推动中国克服各种危机,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无论西方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改变不了单极世界已成为过去,多级世界正成为现实的事实。但是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给双方带来的巨大损耗。而良性竞争则会给双方留下发展空间。良性竞争的要点是自我检讨,互相学习。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而西方也到了向中国学习的拐点。西方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中国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上的更强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源自于最有韧性的中华文明,因此挑战将是长期且广泛的。西方要赢得一场长期的竞争,不能靠少数科技精英争夺AI高点来实现,而应该正视对手的优势并认清自己的劣势,布局长远,通过政治,金融,教育的改革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平均竞争力。这就需要投资基础教育,改变快乐型教育为竞争型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竞争意识及敬业精神。总之,人类的历史在不同文明的竞争与融合中前进。我们可以庆幸的是,因为西方文明带来的全球化,使不同文明及不同国家的人民的利益相联。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我们可以预期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并非零和博弈,而会相互成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