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计划着,要和大嫂一起带着小宝去天安门看看。想让她感受祖国心脏的跳动,也想在她四岁半的记忆里,种下一面红旗、一座城楼,留下天安门最初的模样。
北京,是一座处处需要“预约”的城市。想来这里、想在这里走走,身份证几乎成了唯一的通行证。一天的旅程结束,我默默算了一笔账——从动身到归来,一共要掏出十三次身份证。
预约天安门广场,填的是身份证号;买火车票,实名登记离不开它;车站进门,刷一次;上车检票,再刷一次;旅途中查票,又一次;出站,继续刷。这还没完——走进天安门区域,刷身份证;到检测口,再刷;行李安检,继续验证身份;人身检查,依旧要刷。返程亦是如此,进站、上车、出站,三次刷卡,才为这趟旅程画上句号。
好在,如今的服务体系日益周全。即便身份证不慎丢失,补办也并不麻烦,流程快、效率高。但我们终究还是要把它妥善保管好——在这个大数据织成的时代,这张小小的卡片,承载着我们几乎所有的身份信息。
一次次刷卡,看似繁琐,背后却是一套精密运转的管理逻辑。它既是为了秩序,也是为了安全;既是对人的约束,更是对人的保护。
总结而言,身份证早已不只是我们出门的“凭证”,它更像一重无声的守护。 它用约束,换来公共空间的井然有序;它用登记,织就一张安全的网;它用一次次验证,让每个人在流动中依然被看见、被确认、被保护。我们让渡一部分“自由”,换来的,是在庞大城市中安心行走的“方便”。
它提醒着我们:你是一个被记录的人,也是一个被守护的普通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