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根本不值得去旅游
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盘巨大的预制菜。
食材统一、调料标准、火候一致。
唯一不同的,只是包装袋上印的城市名。

我认为国内很多城市和地区,已经根本不值得,再去参观旅游了。
因为他们几乎全都变成了一个模样,毫无特色可言。
那些你能看到的、玩到的很多事物,在你本地居住生活的地方,就能享受到。
费半天劲去这些地方,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过去几年,大量的古城横空出世。
每个古城里面,都有着相似的配置。
修街景、盖古楼、挂花灯、装雕花窗。
卖的全是千篇一律,从义乌批发市场出来的小商品:
扇子、佛珠、手串、风铃、手鼓,还有各种写着古风的塑料玩意。
里面尤其少不了,各种添加了科技和狠活的小吃。
空气里飘着,各种熟悉的古镇味道。
烤冷面、臭豆腐、烤面筋、烤鱿鱼、炸土豆、肉夹馍……
古城隔壁,再配置上一模一样的老街区、步行街、城隍庙、文创市集。
去各大商圈,你会看到,同样在你家附近,就能看到的各种连锁店:
XX鸭脖、XX奶茶、XX咖啡、XX广场、XX牛肉面……
走在路边你还能看到,各种“想你的风吹到了XXX,我在XXX很想你”的招牌。
如果想买点城市特产、文创特产,回味一下独有的城市记忆。
一看背面的生产地址,原来是自家附近,半小时车程就能到的工业区生产的。
所以这是扯淡的城市特产。
每个新城,都在复制另一个新城的模式。
要用一个词,概括总结这个模式。
那就非“预制”这个词莫属了。
预制城市、预制招牌、预制穿搭、预制街景、预制妆容。
除了当地的各种预制场景,还少不了个人各种各样的预制旅游规划、预制旅游路线。
不少人所谓的旅游,完全就是预制菜的旅游方式。
很多人出门的第一步,一定是打开各种APP,搜集各种旅游攻略。
哪里热门地标一定要打卡,哪里网红餐厅一定要去吃。
哪里一定要拍照,哪个角度拍得最好看。
完全就像预制菜一样,食材已经加工好了。
到时候,你只需要热一热、重复别人的路径就可以了,你根本不需要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模板化地出行,模板化地活着。
到处都是城市的复制品、人设的复制品、梦想的复制品。
而这套模板的终极产物就是:预制人生。
预制的成功路径,预制的标准答案,预制的理想模样。
你甚至可以一眼看到某个人30岁、40岁、50岁时候的样子。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最多的,就是各种预制思想、预制价值观。
那么从他们身上,也就根本不会看到,什么个性化、敢于不同的影子。
所以现在真正稀缺的,是未经预制的自我。
预制生活,还有另外一些深层的根源:
安全幻觉、从众心理、精神匮乏。
他们不去、不敢、不能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去哪”。
只想找一个能够快速套用的模板,让自己看起来有方向、有归属、有安全感。
但是这套模板,无非就是一款精神止痛药,治标不治本。
当一座城市失去了灵魂,它不值得被走进。
当一个人失去了自我,他也不值得被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