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中企“出海”冷水浇头

2025年秋天,一则看似商业纠纷的新闻突然炸响了整个半导体圈:荷兰政府宣布,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在荷兰及欧洲的部分资产,并由法院指定外籍董事接管公司运营权。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监管行动,而是一场在全球经济神经末梢上开刀的政治事件。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安世半导体原本是欧洲电子工业的老字号,它的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后来独立出来,成为荷兰人引以为傲的芯片制造企业之一。别看名字不如台积电、三星响亮,但安世生产的那些基础元件”——比如二极管、晶体管、电源管理芯片——就像汽车的螺丝钉、飞机的铆钉,没有它们,整个电子产业链都无法转动。

 

2018年,中国的闻泰科技出手,花了几百亿元人民币把安世纳入囊中。这是一场典型的逆向收购”——不是外国企业买中国,而是中国民营企业跨海收购欧洲高科技资产。那时中国企业雄心勃勃,海外资本市场也不排斥中国投资,大家都以为这是一桩共赢的生意:闻泰得到了先进技术和全球渠道,安世则获得了中国市场和资金支持。

 

那几年,安世在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最大的生产基地设在广东东莞,雇佣了上万名员工,产品出口欧洲、美国和亚洲各地。可以说,它既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分,也是欧洲工业体系的一环。但也正因为它夹在中间,在地缘政治的缝隙中,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焦点。

 

2025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宣布,根据《物资供应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对安世半导体实施临时监管措施,冻结其在荷兰的资产和股权,并禁止公司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转移知识产权或调整股权结构。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正常的国家安全审查行动。荷兰政府的说法是:安世在欧洲掌握关键芯片供应能力,而其母公司闻泰科技来自中国,存在技术外流和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为保护本国和欧盟的关键技术安全,必须进行干预。

 

听起来冠冕堂皇,但稍微懂点国际政治的人都明白,这背后不只是荷兰自己的担心,还有更大的美国影子。在事件爆发前不久,美国商务部刚刚扩大了对中国企业的实体清单”——只要一家企业被列入名单,其控股50%以上的子公司,也将受到同样的出口和交易限制。这就是所谓的“50%穿透规则

 

闻泰科技早已在美国的关注名单上,而安世作为它的子公司,自然被波及。荷兰虽然嘴上没说是听美国的,但行动几乎紧跟美国脚步。荷兰作为美国盟友、又是ASML光刻机的总部所在国,在芯片问题上不可能完全独立。可以说,这场冻结行动,更多是一种政治选边的产物。

 

外界很多人以为,荷兰政府硬刚中国,是头脑一热的政治冲动。其实不然。荷兰之所以敢出手,既有法律基础,也有现实算计。首先,荷兰的《物资供应法》并不是新法,而是上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留下的安全阀。它赋予政府在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直接接管企业的权力。这次用在安世身上,虽然罕见,却并非非法操作。

 

其次,荷兰非常清楚,安世虽然由中国资本控股,但它的大部分研发和管理仍在欧洲,关键技术和客户也掌握在欧洲人手里。换句话说,就算冻结资产、改组管理层,也不至于立刻瘫痪整个企业。荷兰算得很清楚:损失有,但可控;政治收益,却很大。

 

更重要的是,荷兰此举还有示范效应——告诉整个欧盟:我们不再天真地相信市场无国界,关键产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个政治信号,也是欧洲在中美博弈中的一次站队宣言

 

荷兰的行动让中国政府和企业界都震惊了。因为在中国的视角里,安世可是闻泰科技的压舱石”——那可是几百亿真金白银买来的资产,现在却被人家一句国家安全就接管了。换句话说,这是一场合法外衣下的没收

 

中国商务部随后迅速出手:限制安世在中国的工厂对欧洲出口产品;同时,要求其在华子公司独立运营,不再接受荷兰总部的决策。这相当于给荷兰一个当头棒喝——你可以冻结资产,但我也能掐住你的供应链。安世在东莞的生产基地,掌握着全球一大部分封装、测试产能,尤其是汽车用功率芯片,这可是欧洲汽车工业的命脉。荷兰这一冻,中国一限,双方立刻陷入互卡咽喉的尴尬局面。短短两周,欧洲多家汽车厂商就感受到了供应链的紧张。

 

这场风波很快超越了企业层面,演变为中欧关系的新裂痕。荷兰方面强调自己是依法行事,并非针对中国;但北京方面并不买账,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政治化操作。而在欧洲舆论中,意见也出现分化:有的支持政府维护技术主权,有的担心破坏投资信任

 

事实上,欧洲过去几十年一直以开放市场、保护法治自豪,如今却因为国家安全理由冻结一家合法经营的外资公司,这本身就动摇了欧洲一贯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而对中国而言,这起事件像是一盆冷水,浇灭了许多企业出海买技术的热情。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你买到关键产业链的上游时,别人可能随时用国家安全把你的资产锁死。这不是孤例。几年前,安世在英国的工厂(纽波特晶圆厂)就被英国政府强制收回,理由同样是国家安全。如今轮到荷兰,也不过是剧本的延续。区别只是:这次,中国反应更强烈,反制更迅速。

 

要理解荷兰这一步的逻辑,必须放到更大的棋盘上去看。自中美科技竞争全面升级以来,半导体就成了地缘政治的战场。美国在芯片设计、设备制造领域占据上游,欧洲掌握关键环节(如ASML光刻机、NXP汽车芯片),而中国则在封装、制造和市场规模上具备巨大优势。这种三角格局一旦失衡,任何一方的安全感都会受到威胁。

 

荷兰正是夹在中间的国家——一边是美国的安全盟友,一边是中国的重要客户。美国希望它管住技术,中国希望它保持开放。两头压力之下,荷兰选择安全优先,也就不奇怪了。荷兰政府这次敢动安世,就是要传达一个信号:哪怕损失短期利益,也要确保关键产业不被外国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荷兰技术主权的一次政治宣言。

 

安世半导体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遭遇,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道路上的警示。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大举并购,从能源、矿产到汽车、科技,无所不包。大家以为,只要有钱、有市场,就能买到核心技术、进入高端产业。但安世事件告诉我们:在地缘政治的游戏里,市场规则并不是万能的。

 

当你买到别人认为敏感的东西——无论是芯片、通信设备还是算法——那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国家安全问题。而国家安全,恰恰是最模糊、最不受国际法约束的理由。它像一把万能钥匙,随时能打开冻结接管禁止的闸门。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行动一旦形成先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未来,其他西方国家在面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时,可能更容易以同样的理由介入。对中国来说,这不只是损失几百亿的账面价值,而是海外资产安全的根本信任危机。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不只是一次行政决定,而是一场政治宣示。它标志着: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今天,所谓市场中立正在被安全优先所取代。中国对此的反制,也不是简单的情绪回应,而是在告诉世界:中国在关键产业链上也有反制筹码;中国企业的合法资产,不容随意侵犯;而任何试图硬抢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世事件不仅仅是闻泰科技的噩梦,更是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一次深刻提醒——资本可以跨国,但政治边界,永远在那里。这一场来自荷兰的冻结风暴,也许正是全球化时代的一次警钟:世界并没有变小,只是在科技与安全的名义下,重新筑起一道道看不见的墙。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