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25年10月亚洲之行(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主要成果
特朗普于2025年10月下旬开启为期一周的亚洲之旅,先后访问马来西亚(参加东盟峰会)、日本(会见新首相)和韩国(参加APEC峰会),并在韩国与习近平举行会晤。此次行程聚焦贸易谈判、地缘调解和投资承诺,旨在缓解美中贸易摩擦并巩固亚太盟友关系。以下是各站的主要成果,按国家分述(基于最新报道,行程于10月30日结束):
马来西亚(10月26-27日,东盟峰会)
- 泰国-柬埔寨边境争端调解:特朗普见证泰国与柬埔寨签署扩展停火协议,结束两国长达数十年的边境争端(涉及817公里未划定边界)。此举被视为特朗普“国际调解人”形象的亮点,他亲自参与推动谈判,并威胁中断贸易磋商以施压。
- 初步贸易协议: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达成初步贸易框架,包括稀土矿产出口和关税让步。这些协议旨在为美中谈判提供杠杆,避免中国主导东南亚稀土供应链。
- 美中预备谈判: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在吉隆坡与中方副总理何立峰会晤,达成框架协议,避免特朗普威胁的157%对华关税。
日本(10月27-28日)
- 投资承诺确认:与新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会晤,敲定5500亿美元投资协议(涵盖半导体、汽车和国防领域)。尽管首相曾威胁若协议“不公”则退出,但最终确认生效,强化美日供应链合作。
- 贸易关税调整:初步同意降低部分日本商品关税(如汽车),换取日本增加对美投资。此举缓解了特朗普上任后对日贸易赤字的压力。
- 战略对话:讨论台湾问题和对华遏制,特朗普重申“印太战略”承诺,但未公布具体新举措。
韩国(10月28-30日,APEC峰会)
- 美韩贸易协议最终敲定:与总统李在明(Lee Jae Myung)会晤,完成长期谈判的细节,同意15%关税水平,并确认韩国对美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聚焦电动车电池和半导体)。协议于峰会期间生效,被视为特朗普“交易艺术”的成功范例。
- 外交礼遇与象征性成果:韩国赠予特朗普一顶复制的古新罗王朝金冠及国家勋章,象征最高民用荣誉。李在明总统赞扬特朗普为“和平推动者”。
- 对朝信号:特朗普表达重启与金正恩会晤意愿,但未有实质进展;同时讨论朝鲜导弹威胁,强化美韩军事同盟。
- 美中峰会(10月30日,釜山金海国际机场):特朗普与习近平举行时长约90分钟的闭门会晤,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内首次面对面接触(上一次为2019年大阪G20峰会)。会晤氛围友好,特朗普称其为“12分满分”(满分10分),并表示“几乎所有问题都取得进展”。 主要成果包括:
- 贸易关税调整:美方将对中国芬太尼前体药物相关关税从57%降至47%(具体为芬太尼关税减半至10%),避免11月1日起额外100%关税威胁。
- 稀土出口放宽:中方同意暂停部分稀土出口限制(延后一年实施),解决美方供应链担忧;特朗普称稀土争端“已解决”。
- 农业采购承诺:中方同意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及其他农产品,这是本季首笔采购,标志贸易复苏。
- 其他领域:初步讨论TikTok在美国运营豁免、船建造调查暂停,以及潜在的NVIDIA Blackwell芯片销售。 双方还触及台湾、乌克兰战争等议题,但未有具体突破;习近平强调“伙伴与朋友”关系,并敦促尽快落实后续工作。
- 未来安排:特朗普计划2026年4月访华,习近平可能应邀访美;双方同意继续高层对话。
整体评估
此次行程共促成多项贸易投资协议,总额超万亿美元,缓解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初的美中贸易紧张,并提升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美中峰会虽被视为“战术性休战”而非根本重置,但已注入稳定势头,避免新贸易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