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從最嚴厲稀土管制 看習近平大權在握

中國最近宣布對稀土出口被稱為「核彈級」的最嚴厲管制措施,在國際市場引發震動。對於這一措施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已經討論得非常多,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顯示出中國對美國的強硬立場,這種完全對等程度的反制,還是幾年前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的首次。

 

不過,在此先不討論中國為何要對美國祭出這個嚴厲手段,它對中美關係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等。我想把這件事情和另一個話題,即有關習近平的謠言聯繫起來。我們看到,今年以來,海外關於習的謠言特別多,而所有謠言,無非要告訴人們的是,習的權力不穩,四中全會將成為習的政治生命的轉捩點。雖然四中全會即將舉行,過幾天這些謠言將要得到驗證,然而,我還是要說,習什麼事都沒有,他的權力依然是穩穩的,證明之一就是稀土出口管制。

 
 
 
Remaining Time 0:09

 

有人會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邏輯聯繫?我的論證很簡單,如果習被削權,他的對立面上來,無論是傳言中的蔡奇、胡春華,還是溫家寶、汪洋,一定要展現不一樣的政策。這幾個人尤其溫和汪,經常被海外媒體抬出來,而他們又是中共的所謂改革派,主張和美國搞好關係。假如他們在和習的鬥爭中取勝,此類高風險對抗政策絕不可能出台,而既然出台,就足以說明習仍大權在握。

 

為了讓人明白這裡面的邏輯聯繫,下面來具體分析。

 

首先,稀土出口並非普通經濟政策,而是關乎中美科技競爭和地緣安全的戰略決策,中國已經把它作為戰略武器來使用。既然上升到戰略高度,按照中國政府的決策模式,這類政策須經中央財經委、外事委乃至國家安全委拍板才能生效,它跨越工信部、商務部、發改委、軍工體系等多個部門,不可能是商務部幾個技術官僚自行就能決定的,也不是國務院能決定的(盡管形式上體現的只是國務院的權力),必須上報最高層。而能讓如此龐大的機器協調行動,唯有最高領導人直接授權或者同意才行。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決策鏈條的中樞——仍然是習近平。

 

其次,從政治邏輯看,若習權力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改革派」或「務實派」必然會推行截然不同的主張和路線,要和美國緩和關係。溫家寶和汪洋這兩個已被輿論神化為改革派象徵的元老就不講了,即便是蔡奇,他是習的親信,但既然謠言說他取代習做總書記,就表明他和習已決裂,和改革派或市場派走在一起,他們的政策主張肯定和習不同,否則怎麼畫清界限?換言之,他們的政策會以「修復對美關係、恢復外資信心、重啟市場活力」為核心,無論對內對外,「鬥爭」的基調會大幅下降,甚至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高唱中美友好。然而,稀土管制恰恰代表的是「鬥爭」邏輯——它以國家安全壓倒經濟利益,以鬥爭邏輯主導外交議程,這正是外界所批評的習治下政策風格的典型特徵。

 

再者,稀土管制出手的時機極具信號意義。海外關於「習被邊緣化」的傳言在發酵之際,中國官方反而推出了這樣一項會引發外部連鎖反應、內部高度集中決策的政策。雖然這大概率是個巧合,但是在客觀上,這幾乎就是一場「政策化的政治宣示」,告訴外界——決策仍由習定調,路線未曾改變。它既是對美國的對抗信號,也是對國內「集體領導回潮論」的駁斥。

 

最後,從更深層看,稀土資源等關鍵原材料,是中國國家戰略資源體系的核心槓桿之一,掌控它的調度權,就等於掌控國家機器的最高開關。若習真的被削權,這個開關理應交回國務院系統或技術官僚手中。但事實正相反,政策出台的政治語言來自黨中央而非國務院,從中國安全部門在這個問題上的相關話語及行動來看,它已深度參與稀土資源的決策過程,這說明安全系統與黨務系統仍緊密圍繞「核心」,鬥爭路線仍在主導一切。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稀土管制不僅是一項經濟措施,也是一次政治定調的再確認。它宣示中國不會在中美對抗中退卻,也宣示黨內沒有出現路線逆轉。換言之,稀土的出口管制,驗證了習的權力並未被削弱,反倒從中看到他仍然在主導中國的政策議程。

 

若削權,必主變;若主鬥,權未削。這或許是對當前中國政治最簡潔的判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