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鲜有诺奖得主

进入十月,随着黄金周的出游旅行逐渐落幕,媒体上每年一度的热闹时段也来了,是的,诺贝尔奖的颁发期,就集中在每年10月初,各类别的获奖者会陆续公布,涵盖六大类别: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与经济学奖。通常在10月6日至13日之间完成。

 

诺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没得说的,我们今天高质量生活的一切都和它有关,它的前瞻性,对重大意义的发明与发现的辨识力,是无与伦比的,今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在过去无法想象的高科技技术,早在1920-30年代的那一批诺奖获得者的理论框架之下,就已经有了路线图了,所以怎么给它戴高帽子都不为过分。诺奖获得者也是我本人最尊重的人群,并认为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极重要的因素。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媒体与自媒体对诺贝尔奖的态度和评论有点变味,从单纯敬重变得有点酸溜溜,当然前提仍然是尊重其国际影响力的,针对焦点部分是对和平奖、文学奖,不过这个本来就不是诺奖的重点,也就不用多说。主要是对科学奖项的批评有点扎眼,比如评选机制不透明,长期偏重欧美科研机构,忽视中国的进步,甚至认为诺奖对中国科技成果的处理与地缘政治有关,并非纯粹学术标准。在社交平台上,诸如中国不需要诺奖来证明自己的言论频出。

 

对最近20年中国大陆仅有的两位获奖者,国内的评价和给予的尊重是差异巨大的,对屠呦呦质疑其得奖的正当性,因为青蒿素是集体攻克的项目,我甚至觉得屠呦呦本人在这一点上也不是很自信的,这在中国文化体系之下几乎是必然的,不用查资料,我都能想象同业众人心里的那一丝不完全信服的态度;至于莫言,不要说广泛尊重,攻击甚至谩骂都是常见的。

 

这些不满和质疑本身就说明中国的某些特质和诺奖的精神特质无缘,诺奖是什么,诺奖从来奖励的都是0到1的发展与发现,而近40年才跟进世界文明步伐的中国,在1到100的进展中是确有建树的,但这不是诺奖的关注区。在文学与和平奖上,侧重对批判性、独立性与思辨力的肯定,尤其倾向于表彰那些挑战权威、推动人类反思与变革的作品与人物。

 

如此看来,中国的很多文化特质,尤其是那些古已有之的,与诺奖崇尚的理念与精神正好相悖相反。先不说批判性与独立性在2000年前基本就被消灭殆尽,最基本的客观理性精神就不具备。

 

中国客观理性精神的缺失,是深入骨髓的,上至庙堂下至普通百姓,一以贯之,是许多人日常生活和表达的一部分,表意不清,模糊性,追求所谓意境,导致遇事总是让情绪和情感占据主导地位,不论是在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上,还是情与法的舆论判断上,理性常常是弱势的一方;这种态度带到历史观上,就更是灾难性的,比如1949年以前统称旧社会,还要加一个副词,定义为万恶的旧社会,其后为新社会,则是一切都欣欣向荣的新社会,这种打标签式的定义是非常恐怖的,在这种语境氛围下长大的人,几乎天生就被剥夺了建立理性态度的能力;我看英剧《唐顿庄园》的时候就很感慨,人家任何时代都能拍出很有美感的影视作品,时代赋予的美与人性的美,中国那样被定义的“旧社会”有什么故事可以拍出美感来吗?我好像没找到,如果没有的话,中国的那个上下5000年文明算是怎么回事呢?

 

有了这个基础,历史事件就可以拿来当做有目的各种使用工具了,比如日军南京屠城这个事件,在人类野蛮发展史中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特殊性,中国作为这么大的国家,历史上各种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比比皆是,都是杀人,有什么厚此薄彼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吗?东北人祖上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挠痒痒式的历史事件吗?陕西的白起屠了二十万河北祖先只是一串冰冷的文字记载?还是一代天骄的可汗大军到处的烧杀掳掠,同时留下最多个人基因遗传信息的事实,只是弯弓射大雕这一图腾的装饰?事件的恶性程度,不是时间远近所能抹杀的,选择性处理的做法,是极度缺乏客观理性的典型表现。

 

现代人如果不能和历史做理性的情感切割,是无法正确认知的,也必然不客观。

 

没有客观理性精神的另一个糟糕的情况,就是逻辑性的重大缺失,像所谓的“中医”和西医之分,把两者当成可以抗衡平视的同等事物,实在是贻笑大方的事情。

 

在高铁线路世界第一,电动车,机器人都发展的可圈可点的AI时代,中国仍然严重的存在理性客观精神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你有辨识好东西的能力,也有把好东西做好做大的能力,但就是没有原创好东西的能力,这和整个大环境缺乏理性客观的精神要素是直接相关联的,因为就算在人口总量这么高的基数上出了个把异类,单枪匹马获得诺奖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现代科研机构有它的整体性,而整体性一定就有缺失要素的表现空间,所以就算有星星之火,也会泯灭其中。

 

如果现代自然科学教育能够释放少数人的束缚,弥补客观理性缺失的不足,也有很强的逻辑性能力,情况或许还不那么完全令人绝望,但是很可惜,在几乎绝迹的批判精神,和容忍异见,能给予一个最起码的生存空间,当这些条件都不存在的话,那么这样的环境,获得诺奖和创新性、开创性的成果,是完全不可能的。

 

同是东亚人种,也曾是儒家圈背景的日本,在诺奖获得者总数上成绩斐然,为什么会这样,也许百多年前明治时代的福泽谕吉和大清的郭松涛,这俩人的命运结局就能说明问题,俩人都在熟悉西方文明之后,分别在各自国家推动思想启蒙与制度改革。福泽谕吉主张文明开化,提倡全面引入西方制度、科技与教育,强调个人独立先于国家强盛。他提出脱亚入欧论,认为日本应摆脱亚洲传统束缚,融入西方文明体系。其思想被明治政府采纳,最终推动日本迅速实现现代化,成为亚洲首个资本主义强国。

郭嵩焘主张深度学习西方制度与文化,反对排外,倡导制度反思与平等外交,这些主张遭遇巨大阻力乃至排斥。改革理念不仅不能在清朝落地,还被彻底边缘化。

福泽成为日本现代化的思想奠基者,其形象刻印在日币最高面值10000元上,而郭嵩焘则成为中国近代改革的孤独先驱。所以中国今天失落的原因,其实一百多年前就给出答案了,不过可惜的是,至今仍无根本性的变化,人民币的最高面值上,显示的是权利标签,那才是人民的图腾,也是这个被日本抛弃的宗主文化的灵魂。

 

所以诺奖之痛,很可能还要持续很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