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外交篇》
川普的和平叙事:性格、制度与奉承合唱
一、导言:和平不是舞台剧
在川普的外交词典里,和平不是一个需要制度性积累的目标,而是一场可以“立刻达成”的交易。他习惯通过戏剧化动作制造轰动:在板门店跨过三八线、在白宫训斥泽连斯基、在电话里逼内塔尼亚胡接受“胜利”、在阿拉斯加盛情迎普京却空手而归。每一幕都像一场真人秀,把复杂的战争与制度简化为个人的即兴表演。
二、第一任期的朝鲜舞台:跨线与地产想象
川普的“舞台化外交”最早成型于第一任期与金正恩的几次会晤。
2018 年的新加坡会晤、2019 年的河内峰会,以及板门店跨越三八线的“历史性一刻”,都展示了他用戏剧性姿态抢占新闻头条的能力。尤其是在记者会上,他曾说朝鲜“有很棒的海滩,可以建最好的公寓和酒店”。媒体于是讽刺,这像是“Trump Tower 的外交想象”,仿佛他把朝鲜当成一块待开发的地产。
然而,这些场面并未带来任何核让步。川普的“和平剧场”满足了短期的舆论轰动,却无法转化为制度性成果。
三、泽连斯基在白宫:交易化的战争理解
2025 年 2 月 28 日,泽连斯基访问白宫,川普在椭圆办公室与其长谈两个多小时。会谈中,川普不断要求乌克兰“必须接受停战机会”,显露出他把战争当作可以立刻收尾的买卖逻辑。这与乌克兰的战略意志、北约的制度安排形成冲突。
这场会面揭示了川普的和平叙事:他总是把复杂战争简化为一笔交易,而不是长期博弈。
四、2025 年加沙电话:爆粗的胜利剧场
在 2025 年 10 月初,川普得知哈马斯释放人质、以色列可能撤军后,立刻致电内塔尼亚胡,称这是“伟大胜利”。当内塔尼亚胡冷淡回应时,川普爆粗: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他妈地消极。这是胜利,接受它。”
这种言辞把暂时的机会包装成“历史性胜利”,再次把外交转化为个人的政治剧场。
五、阿拉斯加会普京:热烈登场与冷淡收场
2025 年 8 月 15 日,川普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的美军基地铺开红毯迎接普京。他期待通过这次高调峰会换来俄乌停火。
但三个小时的会谈无果而终。普京获得了象征性的胜利(仍获美国总统级接待),川普几乎空手而归。三周后,普京转赴北京,与中朝领导人同台,被称为“三个独裁者的轴心”,川普的阿拉斯加剧场很快被遗忘。
六、制度的回声室:奉承与合唱
川普的和平叙事之所以能反复出现,还在于制度给他提供了合唱的舞台。
在内阁会议上,部长们轮流赞美总统。在 2025 年 10 月的药价改革发布会上,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不断强调“这是总统的远见”,让政策说明会变成对川普的颂歌。总统制的权力集中,加上内阁的依赖,使奉承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生存方式。
于是,川普的“和平剧场”不再只是个人表演,而是制度与团队共同放大的叙事。
七、历史对比:人格、制度、产业与国际环境
罗斯福的稳健与新政体制结合,在二战格局中转化为布雷顿森林秩序;里根的表演力与冷战军工需求合拍,推动了冷战的心理攻势;拜登的制度派风格维持秩序,却缺乏震撼力。川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制度舞台彻底个人化,并与反全球化的民意、军工与硅谷资本的诉求相互呼应。在全球化退潮、冲突频发的国际环境中,这种舞台外交获得了现实土壤。
制度余响
川普的和平叙事,并不是孤立的性格表演,而是人格、制度、产业与国际环境四重力量交织的结果。制度需要通过历任总统展现其风格,川普的特别之处只在于个性过于突出,把这种制度表现推向极端。
真正的风险在于:当制度习惯于迎合和放大这种剧场式叙事,美国外交就会逐渐脱离制度积累,而被一次次舞台冲动所左右。和平不再是秩序的沉淀,而成为一场随时可以上演、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政治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