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炸!炸!”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日晚至2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全境发起的“能源绞杀战”进入高潮。第聂伯罗市在剧烈爆炸中陷入黑暗,基辅州变电站燃起冲天火光,敖德萨港口腾起小型蘑菇云——这场持续12小时的立体轰炸,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基础设施决战”新阶段。法国《世界报》统计显示,9月俄军对乌打击次数同比激增36%,发射5638架自杀式无人机与185枚巡航导弹,创下单日810架无人机齐射的战争纪录。当欧洲援乌的电力设备沦为废铁,当北约军火库在火光中化为灰烬,这场战争的残酷真相正在浮现:现代战争中,能源与指挥链的生存权,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一、蓝光炸城:第聂伯罗全城停电背后的能源战新形态
10月1日23时17分,第聂伯罗市居民目睹了骇人一幕:一道刺目蓝光划破夜空,紧接着整座城市陷入死寂般的黑暗。乌克兰能源部紧急声明称:“全市除太平洋路灯外全面停电,初步判断为输变电核心枢纽遭精确打击。”社交媒体流传的现场视频显示,蓝光并非传统爆炸的火光,而是高压电弧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辉光——这标志着俄军首次成功摧毁乌军依赖的欧洲跨境输电通道。
案例1:欧洲电力的“乌克兰中转站”崩塌
自2023年起,欧洲通过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输电走廊,每日向乌输送2.3亿千瓦时电力。第聂伯罗市作为中转枢纽,其5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承担着60%的电力调度任务。俄军此次打击直指要害:使用疑似“口径”巡航导弹携带石墨纤维弹头,在变电站上空释放导电云团,引发短路大爆炸。这种非接触式攻击模式,使乌军引以为傲的欧洲电力援助瞬间归零。
案例2:从“电援”到“断电”的战略转折
基辅智库“战略观察”指出:俄军此举彻底粉碎了乌军“以战养战”的幻想。2024年冬季,乌军曾依靠欧洲电力维持前线供暖系统,如今随着第聂伯罗枢纽瘫痪,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等战区将面临-20℃严寒中的电力真空。更致命的是,欧洲议会10月3日紧急叫停对乌电力援助计划,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直言:“我们不能再为乌克兰的战争机器输血。”
二、8连炸基辅:伊朗“小摩托”改写无人机战争规则
10月2日凌晨,基辅州斯拉夫蒂奇市上空响起了熟悉的嗡嗡声——36架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组成“死亡编队”,对330千伏与110千伏变电站发起饱和攻击。乌军防空系统虽拦截12架,但剩余24架无人机精准命中目标,引发连锁爆炸。
战术革新1:无人机“蜂群战术”升级
俄军此次采用“母机-子机”二级投放模式:由图-95MS战略轰炸机在黑海上空释放载机,在接近乌边境时释放沙赫德-136。这种战术使无人机航程从1200公里延长至1800公里,且母机可返回基地重复使用。乌军总参谋部战报显示,9月7日俄军创下单日810架无人机齐射纪录,相当于每分钟就有5.6架无人机进入乌领空。
生产革命2:朝鲜工人助力“无人机工厂”
据乌军截获的俄军通信显示,鞑靼斯坦共和国卡马河畔的无人机组装线,活跃着2万名朝鲜技术工人。这些工人采用“三班倒”工作制,使沙赫德-136月产量突破3000架。韩国军事专家分析称:“朝鲜工人的纪律性和模块化组装技术,使俄军无人机生产成本降低40%,而故障率从15%降至3%。”这解释了为何俄军能持续发动“无人机海战”。
5638架无人机,185枚导弹,10小时3城告急,50名军官“最后的晚餐”!
所有跟帖:
•
你家族的最后晚餐
-nanoptics-
♂
(0 bytes)
()
10/05/2025 postreply
16:11:49
•
韩国军事专家分析称:“朝鲜工人的纪律性和模块化组装技术,使俄军无人机生产成本降低40%,而故障率从15%降至3%。”
-21-C-
♂
(0 bytes)
()
10/05/2025 postreply
16: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