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巡航导弹实验版
|
类型 |
巡航导弹 |
服役期间 |
1983年 |
生产商 |
通用动力公司、雷神公司 |
单位成本 |
159万美元(2014年) |
重量 |
1,440公斤(3,200 lb) |
长度 |
6.25 m |
直径 |
0.52 m |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战斧”导弹的各个型号和升级批次(部分):
第一批次(Block Ⅰ)的战斧包括两种生产型号:携带核弹头的BGM-109A与BGM-109B。
BGM-109A型:该型导弹于1984年6月部署,其中190枚部署于水面舰艇,194枚部署于潜艇,用以执行美军对地面目标的攻击任务,并作为战略后备力量,执行核大战后期打击任务。该导弹制导系统采用麦道公司研制的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惯性导航系统(TAINS),控制系统采用全数字化自动控制仪和AN-194型雷达高度表,发射指挥系统为MK117火控系统,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涡轮风扇发动机。导弹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15~152米,巡航速度0.72马赫,战斗部重122.5千克,可装载当量最大可调为15万吨级的W-80-1型核弹头。

图19.BGM-109A型导弹的内部结构构造
BGM-109B型:该导弹于1981年开始作战试验和鉴定,1983年11月潜射型初具作战能力,1984年3月舰射型初具作战能力。它主要用来装备“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新泽西号战列舰和斯普鲁恩级驱逐舰。1980年计划总产量为243枚,1986年增至593枚。导弹外形尺寸与BGM-109A相同,助推器采用固体助推火箭。中段制导采用惯性制导系统,由三个陀螺和一个加速度陀螺组成姿态参考系统,由计算机/自动控制仪控制导弹飞行姿态,由AN/ADN-194型高度表控制飞行高度;末端制导采用PR-53/PSQ-28主动雷达导引头。战斗部采用“小斗犬B”半穿甲战斗部,重454千克。
第二批次的战斧导弹(Block Ⅱ)是携带传统弹头的BGM-109C/D型战斧,换装了传统的高爆弹头,并引进数位影像区域比对(DSMAC)系统,大幅提高精确度,C/D型战斧导弹凭借其极佳的精确度和优异的性能深受美军的青睐,BGM-109C型与D型的主要不同在于弹头,C型配备装药454kg的高爆弹头,而D型则拥有内含166枚BLU-97/B弹药的高爆集束弹头。
BGM-109C型:该导弹1981年初开始研制,1982年初装备潜艇,1983年6月开始装备水面舰艇,主要用来装备攻击型核潜艇和水面战舰,以攻击敌方海军舰艇,航空兵基地,指挥中心、桥梁、油库等陆上重要目标。该型导弹计划总产量为2643枚,制导系统为惯性导航加地形匹配和数字式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进行制导。射程1300千米 ,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为0.72马赫,
BGM-109D型:该导弹属于对地布撒型,于1988年装备部队,射程875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马赫,配备子母弹头,装有近166枚BLU-97B小口径炸弹。
Block Ⅲ型(1988—1993年)是对BlockⅡ的改进。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BGM-109C/D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与缺点。美国海军因此修改了Block3计划,除继续生产新研制的Block 3型导弹外,还要求将库存的Block2型全部改装成Block3。
第三批次战斧导弹(Block Ⅲ)主要是针对Block Ⅱ的技术进行改良,加装GPS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Time-of-arrival软件控制、改良型导航电脑、程式化延迟引信。Time-of-arrival软件使多枚战斧导弹能由不同方向攻击同一目标。战斧Block Ⅲ的弹头也由Block Ⅱ的454kg降至320kg,但由于坚硬的弹壳,穿甲能力反而是后者的两倍。此外,战斧Block Ⅲ也改良了发动机,大大增加了燃油的使用效率,射程得到了大大提高。
Block Ⅳ(1993—2000年)主要是研制多任务“战斧”导弹。在智能化方面又有新的进展,被称为越来越聪明的导弹。
第四批战斧导弹是经过战斧基础改良计划的战斧Block Ⅳ,换装具备反干扰能力的GPS接收器,并加装双波段卫星UHF资料链,能在飞行途中更改攻击目标。战斧导弹家族的最新成员是战术型战斧,又称为战斧Block Ⅳ+。导弹的整个结构与系统配置都被重新设计,以简化结构与生产程序、增加燃料储存空间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工时。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611A01AAE00#:~:text=%E5%AF%BC%E5%BC%B9%E5%B0%84%E7%A8%8B2500%E5%8D%83%E7%B1%B3,%2D80%2D1%E5%9E%8B%E6%A0%B8%E5%BC%B9%E5%A4%B4%E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