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怎么评价黄仁勋 diss ASIC的三大理由、註定做不大?

1?? ASIC 公司天花板有限
•我早期在 LSI Logic 就參與過 ASIC 的發明。LSI 現在已消失(被博通收購了)
•ASIC 在小市場還能靠代工生存,可以抽走 高達 50%~60% 毛利。
•但一旦市場變大,就會走向 COT(Customer-Owned Tooling,自有工具設計)。
•蘋果手機晶片就是例子,出貨量極大,不可能再付高額毛利給代工。
•所以 Google TPU 若規模足夠,最後也必然走向 COT (暗示博通將失去生意)。
ASIC 只適合 小眾領域,如轉碼晶片、智能網卡 等,市場永遠有限。
就算看到 ASIC 公司同時有 10~15 個項目,大多也是這些小市場。
拿 ASIC 來做 AI 核心算力引擎?幾乎不可能。
?
2?? ASIC 追不上技術演進
•CUDA 的靈活性,讓開發者能快速測試成千上萬種 Transformer 架構與 Attention 演算法。
•AI 工作負載變化極快:
•有的要低延遲(low latency)
•有的要高吞吐(high throughput)
•有的要生成 Token、推理思考
•甚至還有 AI 視訊生成
ASIC 無法覆蓋這麼多樣化、快速迭代的需求,只能被甩在後面。
?
3?? 整體解決方案範圍不斷擴張
•現在的 AI 市場已從 GPU → AI 工廠。
•我們剛推出不需 HBM 的 CPX 晶片,專攻內容處理與影像生成。
•未來甚至可能需要專門處理 AI 記憶體與快取(KV cache) 的晶片,因為 AI 不只要會計算,還要有「好記性」。
•這就是 NVIDIA 的差異:我們不是賣單顆 GPU,而是打造 完整 AI 基礎設施。
•三、五年前,AI 市場還「可愛又簡單」;
•今天已經龐大複雜,兩年後規模更會爆炸。
新玩家想切入?難上加難。
?
最終結論
就算對手的 ASIC 免費送,你還是會選 NVIDIA。
因為真正昂貴的不是晶片,而是 資料中心的電力、土地、機房 —— 光這些就要 150 億美元。
若效能差一大截,電力就浪費掉,營收也被砍掉數十倍。
以 Blackwell 為例,效能是 Hopper 的 30 倍。
如果 ASIC 只有 Hopper 水準,那麼在同樣 1GW 電力下,你就得犧牲 30 倍營收。
機會成本高到離譜,免費也太貴。
所以關鍵不是晶片標價,而是 效能/瓦(Perf per Watt)。
在電力受限的世界裡,最便宜的晶片,往往才是最昂貴的代價。
(:不過這條規律在電力過剩的中國不適用 —— 難怪黃董對華為特別緊張。)-------符合我的IT平行世界论,白菜市场就别去考虑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