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饮品牌“西贝”陷入预制菜风波,罗永浩一句预制菜还卖那么贵,点燃了舆论怒火,眼睁睁看着这个曾经主打“良心菜”的品牌,如今因为预制菜而岌岌可危。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公关事故,而是一场关于饮食文化、情感记忆与商业逻辑之间的激烈碰撞。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有着极强的情感属性。几千年来,“吃”从来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家庭聚餐、亲友来访、年夜饭、婚宴、丧事、谢师、祭祖……无不围绕一顿饭展开。饭桌上不仅是食物的摆放处,更是情感的交汇点。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一顿饭是否“用心做过”,比它本身是否“好不好吃”更重要。
中国饮食的魅力,恰恰在于“变化”——同一种食材,不同人做出来就是不一样的味道。火候、刀工、调味、食材搭配的千变万化,才是中国烹饪艺术的核心。这种“不可复制”的技艺,是几代人靠手艺、靠经验、靠心意传下来的。
记得我小时候,爷爷是家里掌勺的人。他走南闯北,学了不少地方菜,烧得一手好菜。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做的猪油蛋炒饭,油亮的米粒、焦香的蛋边、一点点葱花,一口下去,就是家的味道。直到今天我还念念不忘。
那时每家每户,哪怕只是最简单的一道菜,都是用心现做的、热气腾腾的、有烟火气的。
而预制菜呢?标准化、流程化、冷链运输、机器翻炒,它可以复制味道,却复制不了锅气,更复制不了那一份“等你回家吃饭”的感觉。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孕育出了八大菜系,数不尽的地方小吃、民间做法。从川菜的麻辣到苏菜的清甜,从粤菜的鲜到鲁菜的香,每一口食物背后,都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基因。
而预制菜所追求的是“效率”和“统一”——标准化意味着去掉个性,去掉差异。慢慢地,你吃到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红烧狮子头,在全国各地、每家商超、甚至不同品牌之间,味道变得毫无差别。
这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降维打击”。
预制菜最早被接受,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写字楼里的白领、应酬多的社畜、打工人的夜宵。这些场景没问题。但当餐厅开始以“堂食”名义端出预制菜,当“新中餐”被彻底标准化成“微波炉一热”,顾客依然要为此付出人工炒菜的价格时,这就是赤裸裸的“降本增效”与消费欺骗。
它不是不可以存在,但如果它慢慢侵蚀了我们最后的一点“餐桌尊严”——那顿为你现炒、为你现煮、为你等待的热饭,那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更讲究“吃饭是头等大事”。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重视。饭不能马虎,吃饭是一种尊重,尊重厨师的手艺,尊重家人的等待,也尊重生活本身。
我常常想:如果爷爷还在,他会怎么看现在的饭店?他会不会生气?他会不会说:“这样也配叫饭?”
他当然不会骂人,他只是会默默去市场买菜,一样一样挑回来,洗好、切好、炒好,然后告诉我:“你回来啦,快,趁热吃。”
可是他已经不在了。
他带走的,不只是那口饭的味道,更是一代中国人对“饭桌”与“生活”的理解。
我们这一代人,还能守住最后一点“家”的感觉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