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采用的正是经典的“围点打援”策略,这一策略在军事史上屡试不爽。他们并不急于立刻将这支被围的乌军部队一口吃掉,而是将他们当作诱饵,静静地等待乌军前来救援。因为他们深知,乌克兰军方绝对不会对自己的精锐部队见死不救。
果不其然,乌克兰国土防御部队第119独立旅展开了持续两天的救援行动,第225独立突击团更是实施了两次坚决的反攻。他们怀着拯救战友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冲向包围圈。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在俄军侦察无人机的监控之下。俄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清晰地掌握救援部队的动向,还能链接甚至干扰乌军的通信链,将获得的实时坐标直接传输给后方的炮兵阵地。
152毫米Msta - B榴弹炮的炮手们如同在进行一场实弹打靶表演,他们根据精确的坐标,对暴露的乌军部队和装备进行了精准而致命的打击。一枚枚炮弹呼啸着飞向目标,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结果令人震惊且惨烈,乌军救援部队在反击中损失了高达80%的人员,这相当于每十个人中就有八个人倒在了血泊之中。一辆先进的CV90步战车和两辆装甲战车被摧毁,这些价值不菲的装备在炮火中化为废铁。连同十五辆汽车和一门火炮也未能幸免,现场一片狼藉,伪装点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一片废墟,救援通道被彻底封锁。任何向包围圈内投送物资补给的尝试,也都以失败告终,被围部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面对如此绝望的局面,第47独立机械化旅的指挥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深知被围部队的处境危急,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有战友牺牲,但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直到9月12日上午,他们仍在苦苦向乌克兰武装部队司令部请求增派部队救援,希望能有一线生机。
然而,得到的回应却令人心寒。司令部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的表态几乎等同于给被围部队下达了最终判决:“他们没空处理这件事,因为正在接待一个来自波兰的学习拦截无人机技术的军事代表团。”当时,波兰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正在基辅与乌军协商重大事项。这个看似官方的回应,传递出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在苏梅被包围的那支突击小队,已经被指挥部从战略层面上确认放弃。解除在尤纳基夫卡南部森林的封锁已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
这一决定背后,究竟是基于冷酷的成本收益分析,还是真的被外交事务绊住了手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继续救援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人员和装备损失,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接待波兰军事代表团,对于乌军来说,可能意味着在军事技术交流和国际支持方面获得一定的利益。但从人道主义和军队士气的角度来看,放弃自己的战友,无疑会对乌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