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语境下,“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并非单一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系列旨在纠正历史性歧视、促进少数族裔和女性等弱势群体获得平等机会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总称。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领域:
1. 大学招生
平权法案在大学招生中最具争议性,也是其核心内容。它的主要精神是,大学在招生时可以把申请人的种族、族裔背景作为综合考量的一个因素。
-
目的:旨在增加非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在高等教育中的代表性,打破历史性歧视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从而实现校园多元化。
-
具体措施:过去,一些学校曾采用过为特定族裔学生“预留名额”或“加分”的制度。然而,这些做法曾多次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最高法院的观点是,学校可以考虑种族因素,但必须采取更细致的、对每个申请人进行全面评估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加分或预留名额。
-
最新发展:2023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判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平权行动”招生计划违宪。这项裁决实际上禁止了大学在招生中考虑申请人的种族因素,这极大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格局。
2. 就业和政府合同
平权法案在职场中的应用旨在确保企业和政府机构在招聘、晋升和合同授予过程中,不会对少数族裔和女性存在系统性歧视。
-
目的:为历史上因种族、性别等原因而遭受就业歧视的群体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确保公共机构的员工构成能更好地代表他们所服务的社会群体。
-
具体措施:这通常要求联邦合同承包商和某些企业,在招聘时要努力实现员工构成的多样化。它可能包括主动招募弱势群体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少数族裔或女性等。
争议
平权法案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
支持者认为,平权行动是纠正历史不公的必要手段,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多元化的社会。
-
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政策构成了**“逆向歧视”**,即为了照顾某些群体而牺牲了其他群体(尤其是亚裔)的利益,从而违背了机会平等的原则。他们认为,个人的能力和成绩应该成为唯一衡量标准,而不是其种族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