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再思考——从近期国内房价下跌谈起

 

中国的房价到底高不高,常常有人拿伦敦、新加坡作比较,说北上广深的房价不过和这些国际大都市差不多。听上去似乎合理,但稍微推敲,就会发现其逻辑经不起考验。因为比较的根本不是同类产品,也不是同类收入,更不是放在相同的制度框架下衡量。

先看住房本身。中国城市里的商品房主力,是一栋栋高容积率的高层公寓,或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砖楼。户型进深过长,采光受限,隔音差,电梯和管道井把空间切割得支离破碎,再加上公摊面积,账面上一百平,实际能用的往往只有八十多。而伦敦即便不算豪宅,普通人也大量住在联排、半独立住宅或者低层公寓,社区环境与生活需求相配套。拿这样两种产品硬凑到一起比价格,说中国并不贵,简直是自欺欺人。

再看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北京2023年平均房价每平方米六七万元,一套九十平方米的两居室总价超过五百万。而北京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过七万元。换句话说,一个人要不吃不喝七十年以上,才可能买下一套普通住房。即便两个人合算,也要三十多年才能攒够,这还是在完全不消费、不养孩子、不养老的假设下。现实中,首付至少要一百五十万元,一个普通人要攒下这笔钱,几乎耗去整个青春。

放到世界大都市对比,更能看清荒谬。伦敦的房价收入比在12到14倍之间,巴黎在10倍左右,柏林更低,只有8倍上下。柏林的年轻人,即使不买房,也能依靠社会保障和租赁制度过上体面的生活,不会因为没有房产就被剥夺教育、医疗、落户等基本权利。而在北京、上海,人均房价收入比常年在七八十倍,深圳一度更高。这不是全球最昂贵市场之一,而是全球最不可负担的市场之一。

更糟的是,房子不仅仅是居所,还被制度绑成了一张准入门票。孩子入学要看学区和房产,落户要看住房,医疗保障和公共服务与户籍和不动产挂钩,婚姻市场更是把有房视为必需条件。买房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前提。不买房,你的孩子可能失学;不买房,你的户口就落不了,医疗、养老统统缺席;不买房,你的社会身份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完整。所谓居住不公正,已经扩展成教育、医疗、社会公平的全盘不公正。

那么,谁真正希望房价这么高?答案并不复杂。过去二十年,中国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出让。很多年份里,土地出让收入甚至接近或超过地方公共预算的规模。地方政府有天然的动机推高地价:地铁优先修到未开发的地块,让周边地价升值;新区开发先有宣传再有卖地,把财政增收和土地溢价绑在一起。所谓土地财政,不仅是一种收支模式,更是地方治理的基本逻辑。

税制结构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畸形。房产税长期缺位,持有成本极低,结果大量资金沉淀在存量房里;而交易环节的限购、限售、限贷又人为制造流动性障碍,使得市场里的新增需求只能不断涌向新盘预售。开发商以预售资金周转,地方政府以高价卖地入账,资金链在开发端和财政端闭合。结果是价格被持续推高,而真正的刚需家庭被迫承担高首付、高杠杆、长周期的沉重负担。

更讽刺的是,政府在房地产上的姿态本身就是摇摆和矛盾的。一边不断抬高地价,把财政寄托在土地出让上;等房价过高引发舆论反弹,又祭出限购、限贷,把房地产企业融资挤到三条红线;等房价开始下跌,又高喊止跌回稳,要求市场回升。这样的政策朝令夕改,根本没有明确方向。受害的却是普通居民:本应是固定资产、安身立命的房子,变成了最不稳定的筹码。辛辛苦苦掏出六个钱包买来的房,价格忽涨忽跌,完全不可控。有的人几代人的积蓄,就在房地产的暴跌里化为乌有。

真正的比较已经不言自明。中国的房价远远高于世界主要城市,收入却绝对低得多。人均购买力和住房负担没有任何可比性。而这一切并不是市场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制度刻意塑造的局面。土地财政、税制设计、配套政策,把高房价变成了地方政府赖以生存的工具。更要命的是,这个政府一边从高房价中获利,一边又反复操纵市场,把普通人的财富推到风口浪尖。中国人承受的高房价和沉重负担,不是偶然,而是被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一层层操纵出来的。这么说,并不是夸张的批评,而只是对事实的陈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国内的人每天的生活费可以压得很低很低。 -Future2030- 给 Future2030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09:06:29

与美国不能比,在美国餐馆吃饭要付百分之十高昂的消费税再加上百分之二十五小费 -波粒子3- 给 波粒子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09:50:40

美国餐馆小费没有那么高,见过最高的小费是18%。 中国房地产市场不适合和伦敦巴黎比因欧洲对市区盖楼限制很多几乎没高层 -天青水蓝- 给 天青水蓝 发送悄悄话 天青水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0:10:12

相对有可比性的是新加坡和香港,新加坡的组屋区,香港的居屋。香港的可负担性比北上广深还差,所以广东很多香港人来内地买屋 -天青水蓝- 给 天青水蓝 发送悄悄话 天青水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0:12:53

香港很多住屋像鸟笼一样大,但香港有自由,许多人要自由住鸟笼也可以忍受 -波粒子3- 给 波粒子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0:22:54

纽约唐人街也有那种笼屋,就一个带锁的床位,有空调公共浴室。有栅栏是为了避免私人物品被其他人盗取,90年代末10块钱一晚。 -天青水蓝- 给 天青水蓝 发送悄悄话 天青水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0:27:15

没有香港那么多,香港电影里常可以看到 -波粒子3- 给 波粒子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0:30:07

旧金山的美国餐馆强迫付百分之二十五小费 -波粒子3- 给 波粒子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0:20:43

就是外行乱分析,懒得驳 -霸天虎- 给 霸天虎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1:02:00

典型公知体,目的就是忽悠。 -天青水蓝- 给 天青水蓝 发送悄悄话 天青水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6/2025 postreply 11:57:33

美国小费最高18%?请问这是哪年的黄历。 -楚悠悠- 给 楚悠悠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7/2025 postreply 10:16:05

国外住房有高额房产税,不只是一次性的房价本身 -southkeys- 给 southkey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7/2025 postreply 20:26:23

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中国制度不健全,金融系统漏洞太多,被权贵以及海内外资本家们联合割了韭菜,割得韭菜根都快没了。 -白雾- 给 白雾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7/2025 postreply 21:52: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