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锅与奇迹电话:川普的制度人格悖论

 

 

《文明系列·制度人格篇(第一章)》

 

甩锅与奇迹电话:川普的制度人格悖论

 

一、北约帖文的出发点

 

2025 年 9 月 13 日,川普在 Truth Social 发布一封公开信,声称致北约各国与全世界。信中要求:所有北约成员国必须停止向俄罗斯购买石油;如果北约达成并执行这一举措,他才会对俄罗斯实施“重大制裁”。与此同时,他提议对中国购买俄油征收 50% 至 100% 的临时关税,并批评土耳其、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成员国继续依赖俄油,从而削弱北约整体谈判能力。

 

这封帖文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一方面,它确实反映出川普意识到能源依赖削弱联盟地位的战略矛盾;另一方面,它的前提条件与甩责语言,却带来了另一种解读——这更像一份推卸责任的政治声明,而不是负责任的大战略决策。

 

二、责任担当与撤赖印象

 

川普的语言模式有三个鲜明特征。第一,他把责任交由他人承担:只有当北约所有国家都先行停止购买俄油,他才会执行制裁。这种“条件式承诺”让人觉得他在等待别人出头,而自己并非领导者。第二,他不断把战争归咎于拜登与泽连斯基,称“这不是我的战争”,从而塑造一种与自身无关的姿态。第三,他宣称战争可以“很快结束”,前提是别人遵照他的指示,否则就是“浪费美国的时间和金钱”。

 

这些表达在美国国内的政治选举场合,或许能转化为对拜登的攻击点;但放在国际战略层面,却更接近一种“撤赖”姿态。大国领袖通常需要在危机时刻承担制度责任,而不是把条件推给盟友,把责任转嫁给政敌。川普的表态反而容易让外界怀疑,美国的制度承诺是否随个人意志而动摇。

 

三、奇迹电话的幻象

 

与这种甩责态度并列的,是川普惯常使用的“奇迹电话”叙事。他多次声称,只要自己在位,通过几通电话就能阻止中东战火,化解印巴对峙,甚至避免泰缅冲突。更有人为他鼓噪诺贝尔和平奖,理由就是他“制止了原本会爆发的战争”。

 

然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并非私人通话可以解决。战争背后是制度、资源、历史与民族利益的积累。川普将其简化为“电话外交”,实则是一种民粹化表演:它既淡化了制度协商的艰难,也夸大了个人作用的神奇。对部分选民而言,这种语言充满吸引力;但对制度观察者而言,这正是轻佻与缺乏担当的象征。

 

四、制度人格的悖论

 

川普的“制度人格”展现出一种悖论:他一方面深知北约与能源依赖的制度困境,能敏锐捕捉到联盟的软肋;另一方面,他又习惯以甩锅、设条件、夸大个人能力的方式来回应。结果,他既不是彻底的责任承担者,也不是纯粹的退出主义者,而是一种模糊的角色:把制度危机当作个人表演的舞台。

 

这种悖论让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受损。制度信用需要跨政府的延续性,而川普的修辞却给人印象:美国是一个可以随时绕道的国家,上一届的承诺可以被下一届轻易否定。长期而言,这种人格化的政治风格,削弱的不仅是拜登或泽连斯基的责任,而是美国整体的制度信誉。

 

制度余响:川普的北约帖文提醒我们,现代国际秩序不仅仅在于武力与经济,而更在于领导者能否体现制度的责任人格。当甩锅与“奇迹电话”成为常态,制度的严肃性就被消解,历史也会记住这种缺位的担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