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的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枪杀案震撼世界。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科克颈动脉中弹血溅,恐怖画面瞬间传遍全球。仅区区33小时后,枪手泰勒·罗宾森Tyler Robinson投案自首,“谁杀了柯克”真相大白。犹他当地检方周二提起公诉。
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暴力凶杀,这个没有商量。同时,必须谨慎对待凶杀案动机归因与定性,以免造成二次伤害。我们尝试还原、探索真相,全网独家,记得订阅转发。原定本周发布的《五月花美国凋零》临时推迟。
罗宾森的杀人动机、作案细节有待调查,但同样值得思量的是舆论反应:从天怒人愤、山崩地裂,到时过境迁、海清河晏,舆情隔夜翻转,神出鬼没,来也冲冲,去也匆匆,堪称谜中谜、谬中谬,凶险莫测。
三个硬核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瞬时极端反应题不对文?为什么杀手身份越来越如出一辙?到底为什么,暴力枪杀风潮愈演愈烈?
“政治暴力”?
911恐怖袭击24周年日前一天,顶流辩手、网红查理·柯克到犹他谷大学UVU举办例行演讲活动。31岁的柯克18岁辍学,创办美国拐点Turning Point USA,全职为反主流运动呐喊。13年来,他走遍美国及大西洋两岸,以滔滔雄辩和从容自信征服无数少男少女。在UVU,他坐在类似神坛的天蓬下,面对3000多大学生侃侃而谈。天蓬四缘,是巨幅招牌“Prove Me Wrong 来证明我错啊”。
柯克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是与学生的现场对辩:
被问:美国有过多少起变性人凶杀案?
他答:太多了。(掌声,欢呼)
问:5起。这十年有多少起凶杀案?(有人查过:大几千,变性人不到千分之一)。
答:包不包括黑帮团伙凶杀...(枪声...喷血...立仆...送医...定格...)
全球震惊,各方立即回应:
川普立即从椭圆办向国人讲话,攻击“左翼暴恐”,誓与左恐死磕到底,盛赞柯克生伟大死光荣,下令全美半旗志哀四天,追授总统自由勋章,致电柯克妻子慰问。
马斯克、班农、川长子小唐立即声讨“左暴”,歌颂柯克是大英雄;万斯立即改道前往Orem,亲自扶棺,空军2号载运遗体飞往亚利桑那柯克老家。
卢比奥的国务院立即公告,外国人庆祝柯克遇害,一律取消签证并禁止入境。
有国会议员立即要求移除马丁·路德·金雕像,改立烈士柯克像。
相关当局立即宣布案件为政治谋杀,从川普到州长誓言缉拿凶手、刑求处死。
有民间力量立即声言要武力应对左翼暴行。有员工因为“不尊重”柯克而立即丢工作。
前总统小布什、克林顿、奥巴马、拜登立即分别声明,怒斥谋杀案践踏言论自由、血腥残忍、无耻孬种。桑德斯高调哀告自由民主遭践踏。纽森感念柯克垂范和平文明对话。主流媒体立即一致声讨政治暴力,重申尊重言论自由。坊间左翼立即竞相呼喊“誓死捍卫自由话权”。
当然,还有别的声音。
俄国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抗议“美左暴行”,称其支持“乌克兰法西斯”。欧盟议会有人提议起立默哀,遭议长拒绝。众院共和党议长约翰逊的提议也引发吵闹。众参两院民主党首席杰弗里斯、舒默反对指控“左暴”,呼吁国人团结一致,应对愈演愈烈的“政治暴力”。2016年希拉蕊竞选搭档、参议员Tim Kaine哀叹“越来越难说出口:这还是咱国”。
有人说,像是回到了政治谋杀成风的1960年代。有人干脆把柯克比作当代版马丁·路德·金,称鲜血擦亮国人双眼,必成历史性分水岭。嘛噶声音说,去年枪击川普,现在又杀害柯克,美左匪徒无法无天。也有人质疑川普过分、偏心,只拿共和党遇刺说事,对民主党人遇害和一波接一波无辜孩子牺牲却不管不顾。
流言蜚语充斥社媒,阴谋论包括:因力主公示爱泼斯坦性奴门案卷,柯克遭灭口;得罪以色列被摩萨德处决。以色列方面,内塔尼亚胡明确否认其政府涉犹他枪杀案。
枪杀案真是“政治暴力”吗?柯克真是当代版马丁·路德·金吗?暴力政治还是美国吗?谁暴力?谁家政治?谁的美国?什么国?
“蛮荒时代”?
枪手意外投案,让舆论风暴瞬时转向,如同33小时前瞬时爆发般倏然,其兴也勃,其熄也忽。川普即兴嫁祸,高潮过后很快意兴阑珊,当场转移话题,跑去看球,手舞足蹈。厉声要死刑的嘛噶议员梅斯Mace立即改口,说要为枪手的迷失祈祷。嘛噶一片沉寂,间或有称那孩子一定是“受了左翼洗脑毒害”。网红写手老师们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解释死亡的伦理困境和政治内涵。
然而,所有的高屋建瓴都隔夜淡变为寂寞:杀手又是个朦胧的政治菜鸟,只是个打小喜欢玩枪的“好人家”“模范生”好孩子,呃,熊孩子。又。只。各路调侃怪话刷屏:如此恶性刺杀案,拜登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川普果然又TACO了?共和党人暴恐起来,哪还有民主党什么事?
为什么杀?必须深问。为什么急?更要追问。杀是一个人,急却是全社会。关于恐怖的恐怖,认知和元认知都出了大问题。一宗惨烈枪杀案诱发各路高大上:主流“誓死捍卫话权自由”,嘛噶“烈士圣徒”“左暴极端”,网红“伦理两难”?
语言的贫乏,折射时代叙事的崩溃与理念的破产。嘛噶十年,已经不再有人说正常人话了,表达方式动辄无限拔高。如此之广泛、强烈、齐整,暴露了当下美国跨阶层集体无意识中的流行心理疾患:妄想与谵妄。
主流媒体有人厌恶“川普时代”的提法,对其避之不及。这十年的美政叙事不只是混乱、歹毒,更是荒谬满满,让人见识了史无前例的公共语言蛮荒,几代人日夜饱尝语无伦次、穿凿附会、题不对文、鸡毛令箭,匪夷所思、荒谬绝伦俯拾皆是。蛮,是临床妄想;荒,是临床谵妄。集体无意识中充斥无稽妄想、无际谵妄。有门槛,别急。
妄想症患者持续执着不真实与高度扭曲的信念,拒绝接受事实证据,摆脱不了被迫害、背叛、嫉妒、夸张、自大、躯体妄念等幻觉,导致焦虑、恐惧和持续行为不当。环境成因包括童年受虐与社会孤立。听着是否很熟悉?
谵妄精神症状表现为认知功能突变、思维混乱,定向力、注意力下降,认知狭窄,言语紊乱,甚至幻视幻听、妄想。症状波动性大,常见于老年人和生理亚健康者。
枪杀案触发了滔天妄想狂潮:声讨“政治暴力”,誓言“捍卫话权”,社会各界纷纷痛心疾首、口诛笔伐。川普立即率嘛噶讨伐所谓“左暴”,33小时后立即开小差看球。临床心理解释远比党争、意识形态更深刻。
去年我们长文细说了川普的“恶变自恋”(自恋-反社会双重人格障碍)与共和党人的“精神分裂”与“多重人格”(解离性人格障碍)。那些是长期顽疾,而当下的妄想与谵妄是间发性病症。不正常的常态是变态,持续变态有后果,尤其是经常性语无伦次。
惯常性不自洽,会积累大量认知冲突、态度畸变;惯常性穿凿附会,会造成严重认知短路、偏差、谬误,降低行为能效;造成内隐、阈下心理伤害和持续关系损伤。白话说,就是精神恍惚、身心恐惧。变态的总统、不正常的执政党、经常性语无伦次东拉西扯,果然整体改变了国风。于是全民惶惑,全社会互敌,国是动荡,合众国成了撕斗国。
丧钟为谁而鸣?到底是什么招致查理·科克杀身之祸?
“鲜肉枪手”?
有人很不喜欢查理·柯克,他的做派、台风,尤其是立场、话语。可再讨厌也不至于动手杀人,合众国虽处蛮荒语言的软内战,但还没到明火执仗杀人的地步。即便1月6日暴乱,嘛噶暴徒们也只敢伤害,没敢杀人。这次杀人者非暴徒,也不是政治狂热分子。
他是个“干干净净”的白娃小鲜肉,绝非夸张,看过照片和采访报道的都知道。人干净,家境干净,背景干净,绝对根正苗红,绝非民主党、移民、变性人、异教徒。
“干干净净”是泰勒·罗宾森的奶奶黛碧说的。奶奶觉得,22岁的孙儿简直是天使。有亲友说,那家人政治与宗教都不强烈,是亲切、平实的一家好人,安居乐业,全家骑全地形车ATV出游、打猎。有邻里说,那娃腼腆体贴礼貌。家在深红南犹他,川普赢了76%选票,父母都是共和党,摩门教徒。长子泰勒是优等生,奖学金考进州大,是家人骄傲。
案前情况仍在调查。案发后,他逃回家。警方发布监控视频截照后,被父亲认出。晚餐时问起,他承认了。父亲要他投案,他“宁可死”。父亲求助教区负责青年工作的牧师,牧师谈过后,他平静投案、接受逮捕、配合调查,直到被律师禁言。
意外吗?不应该。从政治谋杀视角看,实在乏善可陈。可仍有嘛噶在执念,称“这就是政治暗杀,不是孤狼,与射击川普那个枪手相似,年龄相仿,都是优质生。显然是学校的左翼宣传培养了激进的仇恨。”
但他只在2021年上了一学期大学网课,之后就转到Dixie技术学院,学电工到三年级,与大学的人和课接触极其有限。罗宾森从未投过票,犹他州记录为无党派,近期才关注政治。传言他参与极右白男之上主播富恩特斯Nick Fuentes的粉丝群Groyper(有译“悲伤蛙”)。
Groyper与柯克的美国拐点TPUSA是多年死对头。在美国右翼内部,TPUSA 被视为“亲建制青年右翼”,而 Fuentes 的 Groyper 则是“极端民族主义青年右翼”。两派争夺同一批年轻受众,但敌对互斥,在公开场合直接对抗。枪击案发后,Fuentes立即痛悼,强烈谴责暴力,警告粉丝不得擅动,否则驱逐。
罗宾森的确堪称是又一个去年枪击川普的克鲁克斯Thomas Crooks:温和、绩优STEM小鲜白,中产共和党家庭、社区,涉政治不深。相仿身世的还有:
-2024年射杀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赖恩·汤普森的曼吉奥内Luigi Mangione
-2024年乔治亚中学枪杀案凶手格瑞Colt Grey
-2023年佛州商店枪杀案凶手帕尔梅特Ryan Palmeter
-2024爱荷华高中枪杀案凶手巴特勒Dylan Butler
-2022年布法罗枪杀案凶手根得隆Payton S. Gendron
惊人一致的杀手概貌浮出水面:十几、二十几岁年轻白男,中产、上中产家境,小镇、市郊安稳社区,学业优等、科技迷,性情温和,政治青涩,枪迷。
柯克枪杀案同日,科罗拉多丹佛西郊Evergreen高中也发生枪击案,数个孩子伤亡,枪手霍利Desmond Holly只有16岁。又一起中上产社区校园枪击惨案。
联邦政府表示,国内暴恐已成国民安全的头号威胁。有数据显示,国内暴恐凶手近乎全数白男,许多是未成年、准成年白男枪迷。案发后,大量家庭照片显示罗宾森从小就玩枪。
绕来绕去,还是枪的问题?
宪法第二修正案说: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良好规制的民兵部队,为自由州之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之权利,不得侵犯。大麻烦是:谁是人民?
制宪时,新创的合众国没有庞大常备军,依赖各州民兵保安。制宪者担心,解除人民武装、削弱州民兵,会在面对暴政时无力抵抗。快进到20世纪,硬核分歧浮出水面:二修保障的持枪权,到底是州权,还是个人?宪法一修与二修,谁赢?舆论有称,遭枪杀是求仁得仁。真是如此吗?
“枪不杀人”?
拥枪,禁枪,控枪,历来是政治与司法热点。现实看,无论州还是个人,持枪都早已无法抵抗联邦武力。回怼“枪支泛滥杀人”,里根说:枪不杀人,人杀人。2008年,最高法院裁定持枪权归个人。5比4,一票之差。里根的话和最高法意见都不清不楚,以至于国族至今仍无共识。咬文嚼字没用,必须妥协,美式集体决策。
好在控枪可行。1934到2022年间,国会陆续通过七项控枪法,限制武器无条件扩散。从未有过国会后续立法或最高法院裁决推翻成法的先例。川普并不反对控枪,但仍有嘛噶称,控枪就是变相禁枪。
2023年4月,查理·柯克在盐湖城讲话中说:“我认为每年付出一些枪支致死的代价,是值得的,这样我们才能保有第二修正案,保护我们其他上帝赋予的权利。I think it's worth to have a cost of, unfortunately, some gun deaths every single year so that we can have the Second Amendment to protect our other God-given rights.”
2022年11月28日,柯克发推:“Political power grows out of the barrel of a gun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被认为是公开支持武力,视持枪为政治手段,争议极大。网媒调侃热传:“我不赞同枪杀查理·柯克,奈何查理·柯克支持。”
枪不杀人,人杀人?谁杀谁?
统而言之,个人持枪,无论是否遵宪合法,概有六杀:
-
杀外敌,保卫国土;
-
杀恶政,保卫家园;
-
杀坏人,自卫保命;
-
杀同胞,解决冲突;
-
杀无辜,表达心情;
-
杀亲友,不幸事故。
前三杀似合情,后三杀不合理。一国之内,暴力相杀无论如何绝不可以当做解决手段,否则就是内战。正常社会里,无人想要内战,没人敢。但却有人敢说,什么都敢说,包括褒扬暴力、政治暴力,默认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人命与人命不平等。
有人认为,鲜肉枪手们是受蛊惑误导而行凶,但终极祸首,是误信枪杀可以解决问题。政治暴力绝对不可接受,这是底线、门槛,必须是。政治分歧与对立,只能、必须政治解决——投票,竞选,辩论,妥协,共识,约法。
人不杀人,枪杀人?枪在谁手?枪手信谁?更关键的是,要看怎么说,所以语言暴力导致动手杀人。话语要紧,妄言要命。枪手杀人是极少数,类似病毒攻陷弱势个体。当极端妄言病毒无量传播,群体感染,个别铤而走险只是个概率问题。控枪可以缓解,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枪杆子打不过笔杆子,枪战喷不赢口水战——内斗内耗从来难敌。
有人指出,只逞口舌之利、煽情闪击、征服涉世未深的未成年、准成年人,不惜践踏理据、诉诸反动,都不能算是严肃政治。拒绝自己并不刀枪不入更是妄想——川普都遭枪击,谁能百分百安全?妄言不绝,枪杀不断?
“伟大辩家”?
妄言口水战无关政策、理念,而是生意。柯克、川普都擅长卖嘴、卖形象、卖品牌,并借此上位发达,借推销保守主张获利丰厚,占有实力后则成为攻陷昂撒美国的利器。柯克被誉为极致急智的“伟大辩论家”,未必所有人都赞同。
仔细看其辩论,有人觉得更像吵架诡辩、先声夺人,而非对话交流、以理服人。2024拜登没因为老迈昏庸而输掉辩论——那不是辩论,台前幕后都拒绝对话、理据。他输给了过度劳累,而且不过只是开头十分钟。
柯克自2012年起发动直销、传销式舆论运动,从宪政茶党升级到嘛噶川党。他主攻教育系统,毕生鼓吹“大学无用”、“除了被洗脑一无所获”。但上大学的真正价值,不是接受洗脑,而是形成对系统思维、理性因果的信念。他和许多战友都低年级辍学(Groyper领袖尼克·富恩特斯Fuentes也是大一退学),没有机会形成这些信念。
小白鲜肉枪手们同样没有机会形成系统思维和理性归因的信念,社会成熟度严重欠发展。人脑前额叶在二十几岁才最后发育完成,这个鲜为人知。没有硬件,高级认知能力何以形成?社会成熟度不仅是待人接物,更是认知力和元认知力。错过成熟发育的人就是巨婴。
值得注意的是,柯克刻意选择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辩,是枪手的同龄人。这种营销策略显得更谦和、易接近,感觉是在“倾听”年轻人。有人认为,他的在辩场上咄咄逼人、制造冲突感、用火药味拉流量,是表演性争吵。
批评者称:他抓住年轻学生知识有限,用无知小聪明、简单粗暴的论点、浮皮潦草的论据压服对方、赢得认同,完全绕过知识与理据门槛,抢得短期人气和影响力,尤其是在青少年和预成年群体。据认为,不幸的是,误导所造成的群体认知漏洞破坏历史素养、批判思维、公民教育、文明尊重,不可作为青年榜样,不能升档为英雄、烈士、圣徒。
最新消息,犹太州长考克斯星期天早上对媒体说,罗宾森与保守家人政见不同,其室友“男友”是变性女。这被嘛噶再次当做“左暴”铁证,但有人指出,“男友”“变性女”的说法自相矛盾,语义混乱。考克斯弄错、说漏嘴?还是另有隐情?目前都不得而知。
考克斯在周五案情发布会上讲话,号召国人思考怎样应对暴力犯罪,不要受政治宣传和社媒蛊惑误导,获广泛好评。而川普上狐狸电视,继续怒骂“邪恶左暴”,再次引发激烈争议与质疑。
川普致电慰问柯克遗孀,后者对公众讲话,盛赞川普与亡夫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称枪杀点燃了战斗意志之火,发誓继承遗志、把柯克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TPUSA将于9月21日在亚利桑那举行大规模、高规格公祭,川普将出席。有共和党议员梅斯等人提案,在国会大厦举行公众瞻仰国旗覆棺。
柯克是否圣徒?罗宾森是否左暴?怎样从天使激变成杀手?争执恐怕很长时间不会平息,重要的是,然后呢?枪杀案会成为怎样的分水岭?美国陷入硬内战,还是国族幡然猛醒、拒斥暴力杀戮?请看下集《五月花美国凋零?》
最后再次重申,本文讨论媒体报道的涉案舆论、社会心理与政治现象,绝对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我是风鸣,欢迎评论,感谢打赏支持,记得订阅转发。下次见。
看首发,请订阅Substack
延伸阅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