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往多伦多航班上的思考:为什么有钱or高知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国

在飞往多伦多航班上的思考:为什么有钱or高知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国

 
图文/迷糊画意生活

立秋后的上海暑气还未散尽,南京西路的橱窗已换上秋季的装饰。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将落日折射成万千碎金,洒在黄浦江蒸腾的水汽中。沈清如在恒隆广场的咖啡馆望着窗外,看着楼下拖着行李箱走向专车的少年——那是她合伙人十六岁的儿子,今日启程前往加拿大安省寄宿学校。

这已是本周她遇见的第三个远行的孩子。每年一到8月底9月初,身边的孩子们便纷纷飞走。

青瓷杯中的瑰夏咖啡渐凉,她想起昨夜与邻居徐医生的对话。那位瑞金医院的心外科专家,谈及送女儿去英国读寄宿中学时,无意识地转动着手中的红酒:“不是上海的国际学校不够好,只是希望她能在更辽阔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坐标系。”

 

徐家客厅挂着夫妻俩在剑桥的博士合影,柚木画框精致如这个高知家庭的规划。他们选择让女儿在康河畔吟诵徐志摩的诗句,而非在黄浦江边背诵考试提纲。

这样的选择在古北新区已成常态。清如的投行丈夫调侃说,这里的孩子像候鸟,还未完成换羽便要跨越洲际。张总家的双胞胎去了新加坡读初中,李教授的儿子则远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工业设计。

“上海没有好学校吗?”清如曾问复旦任教的李教授。那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沉吟片刻:“正是太了解教育的本质,才更希望他获得被应试体系稀释的东西——试错的勇气、慢生长的权利、不被分数定义的自我价值。”

这些精英父母在喝手冲咖啡的午后,谈论的不是常春藤录取率,而是孩子在某次森林课堂写的十四行诗,或是参与非洲公益项目时眼中的光芒。他们用全球化的眼光审视教育资源,最终选择将最珍贵的财富——孩子,投放到另一片大陆。

 

然而几条弄堂之外,清如的瑜伽课搭档慧敏却截然不同。这位经营着三家本帮菜馆的母亲斩钉截铁:“孩子就得待在身边。交大复旦不好吗?每周能回家喝腌笃鲜,毕业进金融机构或公务员,平平安安就是福。”

慧敏的女儿去年拒绝了港大offer,选择本地的上海财经大学。每周日,这个金融系的女孩都会来帮母亲核对账目,糖醋小排的香气中,母女俩用软糯的上海话闲聊。这种画面在高知家庭中几乎绝迹——他们的孩子此刻可能在安大略湖上划艇,或在多伦多图书馆查阅古籍。

教育选择折射出不同阶层对孩子未来和风险的理解。精英阶层将全球化视为必然,把孩子打造成“世界公民”来期待不确定性的未来;普通家庭则更依赖地理与情感的亲近性,物理距离带来的安全感抵消了对外部世界的焦虑。

 
 
(网友对此主题的留言)

清如想起徐医生最后的剖白:“我们这代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现在要证明的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属于任何地方,又不被任何地方限定。”

外滩华灯初上时,清如收到女儿从多伦多发来的照片。少女穿着校服站在欧式建筑旁,身后是点亮的CN塔。照片备注写着:“今天我独立策划了跨文化研究项目,用了你们没想到的创意方式。”

某个瞬间,清如忽然理解这种选择的深层动机:我们这些父母追求的不仅是优质教育,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重构——将孩子从熟悉的评价体系中解放,让其在文化融合中生长出更坚韧的自我认知。

 

梧桐叶仍在飘落,覆盖了清晨的车辙。但清如知道,当春天来临,这些深藏的轨迹会重新显现,延伸向肉眼不可及的远方。候鸟或许终将归来,只是归来时,它们携带的已是整片天空的记忆。

两种选择背后,是同样沉重的爱与期待,只是在风险评估与价值排序上分道扬镳。而所有父母共同分享的,或许是深夜查看世界时钟时,那种甜蜜又怅然的牵挂——无论孩子身在何方,外滩的钟声永远回荡在异国的梦境里。

黄浦江潮汐往复,江畔的候鸟们沿着不同航线飞向天际。而在石库门老宅与陆家嘴豪宅之间,关于“远方”与“家园”的辩证,正在咖啡香与书卷气中静静流淌。

(图为作者在上海机场候机时的留影)

所有跟帖: 

因为在国内没有竞争力,卷不过别人家孩子 -Amerix- 给 Amerix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34:45

跟你出来一个原因,没有安全感 -随意看看~- 给 随意看看~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45:51

我88年,19岁出国留学。说实话,那时侯不是什么安全感,主要是我父母的坚持。现在我很感恩我父母的远见。 -amico- 给 amico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50:10

真早。我那时就短视了有机会都不出来。后来在广州有这个移民风气,又有了孩子,才决定全家一起出来。不后悔,只感叹加拿大今非昔 -随意看看~- 给 随意看看~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56:07

88年天津的研究所工作,每月工资125元(大约)。你88年就出国留学,家里的钱哪里来的?莫不是贪赃来的?或者是你信口胡说 -绿卡能- 给 绿卡能 发送悄悄话 绿卡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57:16

有公费留学生,优秀的孩子不用自己出钱。 -随意看看~- 给 随意看看~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5:01:29

你说的是真话吗?19岁本科国家公派? -绿卡能- 给 绿卡能 发送悄悄话 绿卡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5:14:51

人家说本科了吗?少见多怪。19岁才上本科留了几级? -随意看看~- 给 随意看看~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8:19:36

拿着公费留学却不回去 -遛遛弯儿- 给 遛遛弯儿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6:00:42

那时代除了顶级权贵,哪有公费留学的本科生或高中生 -孤独的异乡人- 给 孤独的异乡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7:36:38

我没必要给你这个“井底之蛙“开眼界吧,哈哈 -amico- 给 amico 发送悄悄话 (167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5:05:51

你只能打个迷糊眼了。大家都是在中国生活过的,都经历过那个时代。你以后吹牛抻着点。 -绿卡能- 给 绿卡能 发送悄悄话 绿卡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5:13:54

那个年代非公费出国虽然少,也不是没有。我一个中学同学比上面这位仁兄晚两年出国读本科。 -citybiker- 给 citybiker 发送悄悄话 (315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9:58:40

我每次回国跟朋友们聊起很多话题,其中一个就是我一直认为,如果有经济能力,给自己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送他们出国留学 -amico- 给 amico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47:36

有条件全家移民最好。许多新移民挺务实的,无论国内做什么职位,在这边做技术工作都很坦然。大富移民除外 -随意看看~- 给 随意看看~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52:39

因为有钱,孩子不行,被中介骗了。现在还要移民印加王国,真是有病。多少中产都离开印加王国了。还有很多想走走不了的。 -ROUTARD- 给 ROUTAR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0:49:59

有钱就多了选择,可以跟风别人家送孩子出国,至于真正的为什么,很多家长自己也不清楚。 -limetree- 给 limetre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1:27:17

人都是这样 -hagerty- 给 hagerty 发送悄悄话 (102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1:44:18

那时候公费的不少 但是读大学的不多 -雪狗2014- 给 雪狗2014 发送悄悄话 雪狗2014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20:55:1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