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军前线作战的老兵,上海人小L:乌克兰笔记VI

老兵小L:乌克兰笔记VI 一个中国商人的向死而生

 

 

 

   到赫梅利尼茨基去

 

 

 
 

 

老兵小L

722日下午,我在利沃夫办好定居手续,傍晚启程前往赫梅利尼茨基。我不会抒情,可能因为从一开始我带着乌克兰眼睛,看啥都美。天色已晚,沿途若有所感,我便顺手从车里拍了几张照片。

 

 

第二天起床看新闻时,赫梅州政府正在号召居民为前线筹集药品。我想到了小S,便报名认捐了一箱,价值约十余万格里夫纳(约合人民币两万元)。不料这一顺手之举,后来引出一连串社交,让我受宠若惊,兹不赘述。

军队派人来接收物资时,老州长和现任行政官邀请我一同参与交接,部队派来的人中有一位中国士兵小L。小L今年L35岁,来得比较早,已经在某机械化旅服役,上过战场,算得上是老兵了,给人感觉稳重踏实。在国内,他喜欢科学上网,因此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值得一提的是,他很早就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了N,也是通过N来到乌克兰的。在联络、签证、入境、报名、集训等环节,都得到了N的帮助,整个过程相当顺利。我跟他简单讲了小S的曲折经历,小L来了一句:

“要改变中国式思维”。

 

 

自然,我问他上战场的感受:

“第一次?紧张,除了紧张还是紧张。第一次钻进装甲运兵车,车厢又挤又闷,发动机轰鸣声刺耳,但我脑子里心跳声比发动机声音还响,我担心自己腿软。跳出车子,听到第一声炮弹爆炸声,我反而平静了。队长交待我的交战规则,主要看他手势,听他口令,跟随做交战动作。在我负责射界的面向上,可以自由开枪。”

“说不清到底怕不怕。训练时教官告诉我们,越怕死越会死,有无数案例教训。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是严格遵守战场纪律,不莽撞。教官还说,中国籍士兵纪律性最好,所以中国籍士兵伤亡微乎其微。还有,我们外籍兵还是挺受照顾的,冲锋时乌军在前,后撤时乌军垫后。在战场上,唯一的依靠是战友,我只有一个念头:他们把性命交托给我了,我也把性命交托给他们。跟他们在一起,死亡,这是个随机概率。”

“大多数时间都很无聊,尤其是在等待任务的时候。但乌军的战友们动手能力很强,他们会做些手工,比如用击落的导弹碎片做烟灰缸,挂件啥的,我打个下手。平时没啥胡思乱想,也许是避免去想。一开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为自由战斗一次。其实这是个挺宏大又虚幻的想法,现在我的想法更简单:为我的战友而战。他们真的是非常非常简单的人,我们彼此把生命交托给对方,这种关系很纯粹。‘过命的交情’这句话,只有在战场,你才能体会,不可言传。”

“我肯定会留在乌克兰。老Q,现在军队缺编,工厂也缺工呀,战后重建还会更缺人,我也不想离开战友。老Q,上过战场你才会明白啥叫残酷,你们会看到遍地尸体的画面,我还会闻到弥天尸臭。夏天那种尸臭,会渗入你的皮肤,浓得堵你嗓子,想吐都吐不出来。俄军不收尸体,前线到处都是尸体,躲无可躲。下战场一星期,鼻子里还有挥之不去的臭味,非常烦心。战友们会互相逗乐,忘却烦恼,我们可以说‘臭味相投’。要是回中国,我会想他们。”

L一边被我拖着聊天,一边不时地望向他的战友。我觉得他不好意思“偷懒”,便不再东问西问,又买了些饮料和香烟给小L,强行塞进汽车后备箱。他的乌军战友们都围了过来,一个个人高马大,也有人高比马大的,我给他们拍了张合影。

 

 

 

L走了后,我多次翻看照片,小L在他们中间,显得又弱又小,典型的上海人形象。他确实是上海人。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当初竟然没想到给他买一套最好的防护装备:最上等的头盔、最优质的防弹衣、最优良的护膝、最上品的军靴,武装到牙齿,将伤害降到最低。可惜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值得欣慰的是,8月中旬,我突然接到小L的电话。征兵办公室打电话到他所在营,指名抽调他到哈尔科夫,协助中国人报名入伍的工作。中国人越来越多了,他非常开心。我看了下N的社交媒体账号,果然如此。

 

 

我们都是接受过N帮助的人。小L问我有没有话想对N说,他可以帮我转达。天天看新闻,知道哈尔科夫是俄军导弹和无人机重点攻击城市,我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保重。

 

 

未完待续...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