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殖民篇(第一章)》
印度关税的历史回声
一、导言:特朗普的批评与关税的旧影
2025 年 9 月 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直言,美印贸易关系几十年来“一边倒”,印度对美国商品长期设高关税,却能大量出口到美国。他甚至透露,印度如今愿意将关税削减至零,但“为时已晚”。莫迪随即回应,农民、小企业和乳业的利益不可触动,印度不会因外部压力而放弃关税保护。
表面看,这是关乎贸易赤字的争端,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关税在印度不是普通的经济工具,而是历史遗产与制度身份的延续。
二、殖民光谱:印度的“半生不熟”
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并非一刀切,而是形成一个光谱。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垦荒地”,英国几乎完整移植了法律与议会制度;在非洲和加勒比等地,则只留下奴隶贸易与种植园的掠夺性空壳。印度恰恰位于中间地带:铁路、法律、英语教育被引入,但庞大人口与宗教社群并未被消化,殖民遗产既输入现代性,又留下深刻裂痕。
正是这种“半生不熟”的殖民经验,让印度在独立后格外执着于关税自主权。它不是单纯的经济壁垒,而是主权补偿的象征。
三、冷战支点:苏联的援建轨迹
独立后的印度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得到苏联一揽子的 156 项成套工程,但同样获得了重要的扶持。布莱钢厂、维萨卡帕特南钢厂、石油设施与军火供应,构成了印度工业化和军备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这些项目虽不成体系,却足以维系印度对苏联、后来的俄罗斯的长期依赖。直到今天,印度七成以上的军备来自俄罗斯,石油进口也以俄罗斯为最大来源。
四、印度的独特性
印度的独特性,首先来自它与英美之间的错位关系。普通法体系与英语教育,让印度精英阶层在文化和制度上与英美世界保持接口,看似“堂兄表弟”。但与美国这种“殖民者延伸国”不同,印度始终是“被殖民者”。这种错位既带来亲缘感,又带来自卑与抗衡。
其次是与苏联的长期依赖。自布莱钢厂和维萨卡帕特南钢厂起步,印度的工业和军备始终离不开苏联的扶持。直到今天,俄罗斯仍是印度最主要的武器与石油来源。对苏联与俄罗斯,印度抱持的是“庇护者”的心理,而非对抗姿态。
再次是与中国的并行与竞争。两国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压迫,二战后又都试图走向独立自主。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阵营,印度则坚持不结盟。结果是既有合作时刻,又在边界、区域影响力和制度路径上长期竞争。
最后是印度在全球舞台上的平衡姿态。它既能与美国讨价,还能依赖俄罗斯,同时在亚洲与中国互为制衡。这种“不完全熟、也不彻底生”的殖民位置,赋予了印度更多回旋余地,也让它在国际格局中显得独一无二。
五、关税的制度意义
当特朗普批评印度的高关税时,他看到的是贸易壁垒;而莫迪坚持关税保护时,他捍卫的却是国家身份。殖民时代失去关税自主权的屈辱,使得独立后的印度格外将关税视为主权象征。关税在印度,不只是经济政策,而是一种文明记忆。正因如此,美印之间的摩擦,不可能仅靠数字谈判来解决。
六、文明侧影:印度的关税执念
印度的独特性,不在于它完全继承了英国的制度,也不在于它像中国那样彻底走出殖民阴影,而在于它在大国之间保持着回旋。它既可以与美国合作,也可以继续依赖俄罗斯,同时又在亚洲与中国互为制衡。
在这种平衡中,关税成为它最显眼的盾牌。它不仅保护农民与小企业,更象征着“不再重演殖民屈辱”。这种执念,既是印度的底气,也是它的桎梏。它让印度在当今世界显得独一无二,却也注定让美印摩擦成为一个长期的制度议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